種棉節是 20 世紀初葉到 70 年代中期盛行于都柳江中上游和丹寨排調一帶苗族的—個生產性的節日。三月底四月初,這帶苗族聚居的每個自然村寨,幾戶一起帶上臘肉、雞蛋、美酒和彩色糯米飯,挖好一片土質肥沃、向陽通風的輪耕地來種植棉花。新過門還未“坐家”的新媳婦們也要邀約三五個至親姐妹,一起到婆婆家過“種棉節”。
四月初的卯日或辰日,各家邀請家族親友,挑著肥雞、鮮魚、臘肉、禽蛋、五彩糯米飯、美酒和炊具,扶老攜幼,前往種棉。來到棉地后,老人殺雞宰鴨,準備吃食,青年人挖土點種棉花。播種之前,長者手抱大紅公雞,領著一對披紅掛彩、頭戴錦雞毛和各種花草的童男童女“花神”,登上用蛋殼、花布、彩紙和各種花草裝飾的“花臺”中央,擺上美酒和五色糯米飯祭獻“花神”。棉花種完后,人們就地用餐,席間,老人們高唱《種棉歌》、《四季歌》等古歌,祈求“花神”保佑豐收。年輕人過節,其意不在吃喝而另有所求。他們或三三倆倆出沒于林蔭之內斗唱飛歌,或嬉戲于花叢之中對唱情歌,傾訴衷腸。對唱之中姑娘們邊唱邊將親手編織的精致花帶塞在情人手里,小伙子亦邊答邊將戒指或別的紀念品放在心愛的姑娘們手中。傍晚,飯飽酒足的父老們念上一段祝辭,插上草標,大家唱著飛歌,吹著木葉,說說笑笑,沐著晚霞盡興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