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京侗寨古稱"京檔洞",位于貴州鎮遠縣城東南部37公里,是報京鄉的中心寨,周圍有松柏、極有、白巖、龍奔等十幾個侗族村寨。報京東鄰三穗縣,南連劍河縣,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5.2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氣候宜人。由于自古交通閉塞,保留了較為古老的生活方式:有獨特的侗語,獨特的服飾和獨特的侗族習俗。
1987年全寨有358戶,1911人,全系侗族。有周、劉、龍、邰、田、李等姓氏,除周姓外,都共同循環取用再、政、通光、昌、勝、秀7個字作區分長、晚輩字號。
報京寨坐北朝南,四面青山環抱。整個大寨從北到南,由高到低,形若撮箕口。青一色的木結構房屋,依順地勢,鱗次櫛比,疏密相間,十分直轄市地布局在兩冊之間的狹谷中。群眾習慣把報京分為上、中、下三寨,上寨有水塔,中、下寨有兩眼水蟛和水塘,生活用水比較方便。中寨有棵白果樹,樹腳路坎邊有石碑一塊。碑文陰刻,碑額橫刻"千古不朽"四字。碑右豎書"大小募化相貴成斯美保留古樹一枝此世代不朽矣"。碑左豎書"大清咸豐四年六月旦"。上寨與中寨之間東側,有一隆起小山,山頭奇形怪狀的石頭,形若盆景。農閑晴朗之天,姑娘們便三五成群到此繡花、唱歌、幽會。寨的東、北、西三面,古楓、翠柏成蔭,南是白巖寨。在白巖與報京之間,有一長滿松樹的山,群眾稱"火焰包"上栽滿松樹,四季常青,現已成為報京侗寨風景優美的景點。
報京大寨,侗族風情濃郁,尤以"三月三"為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二,報京大寨的姑娘們手持撈篼,腰糸笆簍,成群結隊下田摸魚撈蝦。后生拉也跟著來到田邊唱歌,
相互問候。大家歡歌笑語,興高采烈。姑娘們各自將撈得的魚蝦捐出一半,生火煮熟,把從家中帶來的糯米飯湊在一起,邀后生們一起共進午餐。餐畢,對對情侶各自分開談心。此時,姑娘們把留下的一半魚蝦,連同笆簍贈送給后生們。這是"三月三"的序幕,也叫做"討笆簍"。
初三早上,姑娘們精心打扮,銀飾滿身,多的達三十余件,足七、八斤重。身穿圖案優美,色彩絢麗的繡花衣裙和圍腰,提著藍子到菜園里去采來蔥蒜洗凈,拿到桐樹腳塘邊的堰溝坎上擺好。這時,后生們陸續來到塘邊"討蔥蒜"。周圍擠滿看熱鬧人群。姑娘和后生的父母們亦夾在其間,看自己未來的女婿及媳婦。按當地習俗,只有"三月三"這天長輩才能來看自己兒女談情說愛,蓁時間是回避,兒女們在談情說愛時也是回避自己的父母兄弟。中午時分,后生們開始向姑娘們"討蔥蒜",討得蔥蒜者,說明姑娘已默許,否則,不是意中人。討蔥蒜時,周圍的人們都發出一陣哄笑,但并無惡意。討不到蔥蒜的后生,也不羞不惱,大家都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一般來說,這種現象很少發生,反倒使得節日歡樂氣氛更加濃烈。這時,蘆笙場上跳蘆笙正在開始。蘆笙堂上,一只糸著紅綢子的大酒壇擺在堂中,寨老舉著牛角向各處來客敬酒,本寨人進堂參加唱跳的人,也得喝一牛起有酒(女的可免)。凡唱過酒的客人,臉上都是用蘭色染料點上一點,作為敬過酒的記號,以免漏敬客人。堂內蘆笙悠楊,鼓聲咚咚,歌聲陣陣。人們踩著蘆笙的節拍,翩翩起舞,場面上十分熱鬧。
晚上,按房族分別聚餐,一房之內,分為四處,后生、姑娘、老年男子、老年婦女各聚一處,同歡共樂,通宵達旦。
報京侗族“三月三節”
“三月三”是報京侗族的一個民俗節慶。這個傳統的節日,大約有400多年的歷史。有關“三月三”侗族節日的來歷,傳說很多。后人統一為“播種節”。其一,農歷三月將開始農時播種。為慶賀播種順利,秧苗易長,秋天豐收。村民們舉辦農忙前的播種節,痛痛快快地玩幾天。過了“三月三”節,寨上將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他們不再吹蘆笙,跳舞,走村串寨,專心一意的搞好農業生產。其二,三月春暖花開,是男女青年播種愛情的好時光。男女青年借此機會互相認識、了解、溝通感情。如今的“三月三”節已成全寨人請客會友,廣交親朋,相愛定情,經商貿易的綜合性節日。但那獨特濃厚的民族風俗,依然一點不變。“三月三”節日大致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一)撈魚撈蝦贈笆簍
三月初二,姑娘們三五成群地相約。每個人身背笆簍,手拿蝦筢、撈斗。這一天不管到哪一家的養魚田里撈魚,田主人都非常歡迎。讓姑娘們隨意撈,盡情撈。姑娘們把撈來的魚蝦,連同笆簍贈給各自的心上人。小伙子得到了笆簍,也就表示已得到了姑娘的愛。他們高興的奔走相告,邀請自己的朋友,到附近的山坡上,把魚蝦煮熟一起吃。坡上這一堆,那一堆的青年人,吃得津津有味。
(二)迎客進寨蘆笙舞
三月初三,報京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準備迎接遠道來的賓客和附近村寨來的親朋好友。男青年手捧蘆笙,女青年手拿牛角,端著“酒海”。中年人手握鐵炮、鞭炮。到寨子外一里遠的路上,列隊等待客人的到來。
走入蘆笙場,主人高唱迎客歌。主客幾百人手拉著手,圍成一圈又一圈。大家歡快地跳蘆笙踩鼓舞。一邊跳,一邊唱。寨老和年輕姑娘手捧裝滿米酒的牛角,不時敬獻給跳舞的客人。人們跳呀,唱呀,直到太陽落山。主人們才分別請上客人到自己家中,盛情款待。
(三)意中之人討蔥籃
三月初三,侗家姑娘早早起來,梳洗打扮。穿上自己繡花的新衣,新褲,新花鞋。圍上新圍腰。頭插銀花,戴上銀手鐲、銀項圈、銀鎖、銀鏈。手提精制小竹籃,到菜園里扯上半籃蔥蒜苗。早飯后相約幾個提籃的女伴,一同到井邊洗蔥蒜。并低聲地唱著洗菜歌。蔥蒜洗凈,放進竹籃。姑娘們提著籃子來到金壙洞傍的莫嗄樹下,很自然地排成一長排,等待著自己的意中人來討蔥籃。
三月三討得了蔥籃的小伙子,選好以后的一個節日,準備好較豐盛的禮品,約上好友,到姑娘家還籃子。以便征求女方父母的意見。進一步把婚姻關系確定下來。
(四)豐盛酒食待佳賓
蘆笙場歌舞后,主人們各自邀請外地賓客,親朋好友到自己家中,熱情招待。客廳里擺上一長排矮桌凳。男女分坐。主人先獻上甜酒粑或炒米煮的“油茶”。客人吃后,再端上魚,狗肉,羊肉,豬肉,豆腐等菜。主客幾十人圍在一起,對歌飲酒,相互勸食。年輕婦女則向客人唱敬酒歌。每唱一首,客人必須喝一杯酒。直唱到客人無力再喝下去為止。
(五)隔著板壁唱情歌
三月初三晚上,報京寨格外熱鬧。人們互相串門,老年人在一起敘舊情。年輕人在一起下棋,打牌,吹門子。姑娘和小伙子三五成群在一起唱情歌。按報京寨的習俗,只有“三月三”的3天才能在屋里唱情歌。其它日子只準在坡上唱,不準在寨子里唱。
(六)化裝舞會更狂歡
三月初四,來自各地的客人,不管是侗族、苗族、漢族。與報京寨上的主人一齊在蘆笙場跳拉手舞。人人都可參加。老年男子一會兒身穿錦緞長袍,一會兒換上家機布短衣。舞會中要換衣好幾次。婦女們則在新衣、新圍腰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剪紙花卉。圖樣精細好看。舞會到高潮時,蘆笙場上歌聲、吶喊聲、鐵炮聲響成一片。
(七)牽心掛腸喜送客
侗寨“三月三”節臨近尾聲。客人告別主人,準備回程。寨上的男女老少又和接客時一樣,吹著蘆笙,放響鐵炮,送客人上路。邊走邊唱送客歌,一路依依不舍。中年男子男扮女裝,頭插銀飾,身穿女衣女褲。挽著男客相送,說笑打趣,以示親熱。主人把豬頭、豬尾巴送給最主要的客人,把豬腸子掛在客人的頸上。表示交朋友一定要有頭有尾。別離時牽心掛腸。其它客人頸上也分別掛上草繩串的雞蛋殼和過年泡的糍粑。此至,“三月三”侗族節日結束。
在鎮遠縣城有前往當地的中巴車(37公里);也可以乘坐至劍河的的長途車,在溫泉處拐往報京(9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