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穿越雪野 供電人兵不卸甲在行動
2月18日上午9時許,凱里供電局輸電管理所李明華班長和他的特巡小組來到凱里小高山110千伏凱大線25、26號電桿下。這里是該局的一個固定觀冰點。他們首先圍著電桿基礎轉了轉,然后拿出紅外測溫儀、望遠鏡、照相機“三大寶貝”, 迅速投入觀冰工作:一個用相機對桿號、線路通道和有無覆冰情況拍照,一個用望遠鏡觀測冰情和有無線路缺陷,一個用紅外測溫儀測量氣溫溫度、覆冰厚度和線路 接點有無發熱情況,然后掏出電話向值班領導匯報觀冰情況,以備綜合分析。
測溫儀顯示,此時溫度為零下1度;導線迎風面沒有覆冰。李班長說,除了固定觀冰,他們累計還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巡線。
當天,面對大雪的突然造訪,讓凱里“美麗凍人”。而對于供電局的員工來說,他們的首要工作就是觀測冰情和踏雪巡線。
走在白茫茫的大山里,腳踩在柔柔白白的雪地上,一腳深一腳淺。幾乎是一個山頭一基電桿和一座鐵塔,而這基電桿在這個山頭,另一座鐵塔卻在另一個 山頭上。從這個山頭到那個山頭卻要穿過無路的山谷,我們的“巡線之旅”根本就沒有路,每一個腳印都是“第一步”。進了山就只能沿著高壓線路走,每基桿塔是 稍息的地方,巡線計劃的最后一基桿塔則是唯一的終點。
今天巡線要比平常費力得多,前面溝溝坎坎,路似有似無,本來10分鐘的路,我們用了半小時的時間才到達另一基。基本上是上半身被汗水濕透,下半 身被雪水浸透。穿行在海拔1300多米的小高山上,記者累得前胸貼著后背,有點頭暈,氣喘不上來。呼呼的寒風不時從耳邊刮過,吹得臉上生疼,清鼻涕不斷地 冒出來。巡線觀冰員們不僅要注意腳下的安全,還得提防樹上高空落下來的冰塊。“我們每年都能到山上來欣賞下難得一見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雪景。”另一名 特巡員闕爽林調侃道。
下午兩點鐘,來到2號鐵塔,遙望220千伏凱里變,你會發現有著十多條高壓線路從變電站里面伸出。如果把變電站當作一個人的“心臟”,那么那些 高壓線路則是“心臟”外的“血管”。而今天,李班長和他的特巡小組所巡視的110千伏凱大線就是其中的一條“血管”。凱大線全長14.3公里,有53基電 桿和鐵塔,是連接凱里城區的主要供電通道之一,關系著城里50多萬苗侗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用電。他們要防止“血管”梗塞、斷裂。
“今天巡線,除了個別幾基鐵塔塔身上有積雪,其他線路導線、拉線、絕緣子、避雷線上都未發現覆冰等情況。”巡線觀冰工作人員的匯報讓大家懸著的心放下了。(石冰)
黎平:夜間特巡保侗鄉萬家燈火光明
從2月6日至10日,黎平境內低溫持續零下4攝氏度并伴有凍雨及凝凍,部分高寒山區氣溫更是零下7攝氏度,致使高山電力輸電線路覆冰嚴重,是黔東南州覆冰重災區。黎平供電局第一時間響應低溫冰凍災害應急預案。冰凍期間,對區域內電網設置80個觀冰點,每天派出324人的觀冰巡視組不間斷對線路進行巡視觀冰,嚴密監控線路運行情況,為融冰工作提供準確數據,保障線路安全運行。
2月11日,雖然天空逐漸放晴,氣溫有所回升,但高山地區氣溫一直徘徊在零下4至6攝氏度,冰凍并未融化且有加重趨勢。當天下午17時,記者跟隨該局孟彥供電所到位于大稼鄉竹山村龍型敖地段的覆冰重災區電力線路開展夜間特巡。
車輛到達山頂在平坦地方停放,這里距離目的地10千伏大平線竹山支線20號桿還有1公里的山路,在山間行走不時有被冰凍壓彎了腰的樹枝,橫著路中間,特巡人員拿出柴刀清理樹障,人員才得以勝利通過。
由于夜間能見度極差,采集不到導線上的覆冰數據,為取得導線覆冰情況,特巡人員用卷尺對電桿拉線的覆冰進行采集作為電力線路覆冰參照數據,同時利用手機短信功能向應急指揮部發送現場覆冰數據,為指揮部決策下一步防冰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當晚21時40分,完成觀冰及數據采集后,工作人員在空曠地燒火火取暖。席地而坐拿出面包吃起了“晚餐”,沒有水,隨手在身后抓起一根“冰棒”有滋有味細嚼以解決無水之困。
在結束線路特巡的返回路上,他們像打了勝仗的戰士興趣盎然地唱起了嘹亮的軍歌《打靶歸來》。(林世禎/攝影報道)
從江:抗冰保電 動起來
2月10日,從江供電局全面啟動冰凍應急預案,100余人分赴抗冰現場,線路觀冰、變電站巡查、通訊檢驗、負荷預測,大家各司其職,抗冰保電火熱進行中。
在抗冰保電指揮部,安全監督組、物資保障組、后勤保障組、信息組等10個工作小組人員到位,實行24小時值守,全面收集、整理、匯報每天的線路覆冰情況及統一指揮協調保電工作。
在從江10千伏銅宰線16號桿,覆冰較為嚴重的風口,三名電力員工每天都要到這里觀測線路覆冰情況,并用小本子一一記錄下來,及時上報。
在從江西部幾個變電站,值班人員每天對主變、刀閘等重要設備巡查3次以上,確保第一時間掌握設備運行狀況。
10日上午,該局通信班派出兩名特巡人員扎入一線,對各變電站的通訊設備進行全面檢查,確保通訊暢通,為抗冰保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梁光源 攝影報道)
劍河:設置36個觀冰哨點保民生用電
“由于觀冰點都在高海拔、風口等處,道路地面都已經凝凍結冰,觀冰車輛上不去,我們每天大概步行3公里山路”。劍河供電局輸電管理所張美建向記者介紹說。受低溫凝凍影響,連日來,劍河供電局組織了80余名觀冰員全方位地實時監控全網線路,及時為下一步的防冰保電工作部署提供了第一手重要資料。
受1月9日以來的低溫雨雪天氣影響,劍河電網部分輸配電線路均不同程度結冰。確保為用戶提供持續穩定供電,劍河供電局在全局范圍內抽調80余名 觀冰防冰經驗豐富人員,成立了18個觀冰隊伍,在供電轄區內高海拔處風口、山坡頂等設立流動觀測點。據統計,截止到1月11日,劍河供電局以電話、短信、 圖文等形式收集到觀冰信息200余條,及時掌握每日冰情動態。(馬玉娟)
施秉:“背篼電工”:每天10多小時上山下山
抗凝特寫
15日一大早,施秉供電局紅山供電所配電班班長范必海,又吆喝著其他3個兄弟,習慣地用背篼裝上巡線必備的工具和一天的干糧,開始對10千伏紅馬線偏山片區供電線路覆冰情況進行巡視檢查。
范必海與他的3名同事都互稱兄弟,4人因常年來習慣背著背篼去巡線,而被譽為“背篼電工”,此雅號聲名遠播。“上山巡線,只有背起背篼才方便。”范必海說。
8日以來,施秉最低氣溫持續在0℃以下,部分輸電線路出現覆冰,而紅山供電所管轄的9條10千伏線路中,位于偏山上的紅馬線覆冰最重,必須要特別關注。紅馬線偏山片區共有140多基線路桿塔,也就是最易遇覆冰的桿塔。“要巡視完這些桿塔,至少要花兩天工夫。”范必海說。
“我們每天都是這樣,已持續巡線一周了。”范必海說,盡管線路附近都可以通車,但要仔細檢查線路安全隱患及覆冰情況,還得要棄車爬山,踏著濕滑的山路,近距離巡視檢查才行。
一周以來,“背篼電工”每天堅持走在線路巡視路上,在冰天雪地、了無人煙的大山上一干就是10多個小時,午飯則是干糧充饑。一周下來,他們共檢 查高低壓線路桿塔160多基,發現消除線路運行安全隱患30多處,參加線路人工除冰4人次,保障了該片區老百姓的安全可靠供電。
“這幾天我們總算松一口氣了,線路上的覆冰都融化了。”范必海說,我們也不敢松懈,氣象預報新一輪強冷空氣又要光臨了,為了防止即將而來的惡劣天氣再次侵襲線路,在此之前,我們還得繼續加緊巡視,盡可能查找線路運行隱患,盡可能及時進行消除。(吳如雄)
延伸閱讀
“背篼電工”由來
去年初,施秉電網紅山片區一處線路遭受冰雹、龍卷風襲擊后,紅山供電所配電班范必海、何奎志、倪思銀、劉代常4名搶修員用背篼背材料與工具,在 最短時間內恢復了一個沒有通公路村寨的供電。而在后來的抗旱、抗風、抗雹、春節等保電工作中,是他們一次次用背篼解決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材料工具運輸難的 問題,大大地縮短了搶修時限,及時恢復供電。
他們的事跡先后得到多家媒體的報道,因而被譽稱為“背篼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