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食鹽漲價風波頻現。在凱里,食鹽零售市場的價格波動,已不是第一次。在2011年、2012年,都出現過較大規模的食鹽漲價現象。在自治區有關部門的干預下,市場秩序才得以恢復正常。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鹽價風波不斷,折射出當前鹽業專營體制弊端,“一頭是市場經濟,一頭是計劃經濟,資源錯配見怪不怪”。
記者整理近日走訪的情況發現,一方面零售商說去鹽業公司沒有1塊5的標準碘鹽賣,而黔東南州鹽業公司則說他們一直有向零售商出售碘鹽,并告知記者因1塊5的碘鹽利潤不高,零售商不肯出售;另一方面,廣大消費者在市場上難尋覓1塊5一包的標準碘鹽,并對高出一倍價格的新品種表示懷疑。
到底是誰動了我們的鹽價呢?眾說紛紜,但最終買單的卻是老百姓,消費者。
國家發改委2009年《通知》,曾明確表示“適當提高食鹽出廠(場)價格,相應提高產區批發價格,零售價格不提高”。“各地食鹽零售價格一律維持現行水平不得提高,也不準以任何名義、任何形式變相提高。因出廠(場)和產區批發價格提高導致流通成本增加,由鹽業經銷企業通過進一步提升管理手段和經營效率,壓縮經營成本予以消化”。
但是,從目前的食鹽零售價格看,省級物價部門沒有執行《通知》關于不漲價的規定。不少業內人士就指出,“零售價如此脫離政府定價,價格主管部門卻長期放任不管,這是什么行為?價格主管部門對食鹽市場監管不利,屬于失職瀆職行為,而其核心,就是缺乏競爭的食鹽專營壟斷體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