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走進農家 山歌唱上法庭(圖)
民歌法庭調解鄰里糾紛
文藝普法效果佳
為充分調動民間力量構建多元化化解矛盾機制,榕江法院2008年下半年在樂里鎮本里村組建民族法制文藝宣傳隊,將法律法規知識融入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苗侗歌詞之中,不定期組織文藝隊伍在沿邊鄉鎮村寨宣傳法制,得到當地群眾普遍認同。
演員都由村民擔當,他們將法律條款譯成本民族生活語言,編成歌、舞、小品,走村串寨讓廣大農村群眾在欣賞歌舞中了解法律知識,使他們更加懂法、守法。樂里鎮共組織法制文藝演出13場,受教育群眾達5000多人。
他們還選擇一些案件在巡回審理過程中與法制文藝宣傳有機結合,將法制文藝隊伍帶到雙方當事人所在村寨,組織雙方當事人與村民、村組干部觀看文藝表演,構建和諧的化解氛圍,雙方當事人通過觀看有針對性的法制節目后對立情緒得到緩解,審判人員則迅速組織當事雙方用簡便的方式就地開庭調解,讓觀看了文藝節目法制意識得到提高的村組干部、群眾、寨老共同指出矛盾的是非曲直,助力糾紛化解。
目前,榕江法院又在寨蒿鎮晚寨村、忠誠鎮王嶺村組建了法制文藝宣傳隊。
法院也設“110”
“喂,你是榕江法院速裁中心的姚法官嗎?我是忠誠鎮干烈村5組的,我崽和媳婦鬧糾紛了,請你們快點來處理一下!薄昂,我們馬上趕來。”這是記者在榕江縣法院速裁中心見到法官接處案件的場景。
隨著社會變遷的加速,利益結構的調整,農村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繼承糾紛、財產侵權糾紛呈遞增態勢,一些糾紛如不及時解決容易導致矛盾發生轉化、激化。
榕江縣本著“寧愿法院多花錢、法官多跑路,也不希望看到當事人打起來”的理念,縣法院今年1月組建了民商事案件速裁中心,運用快捷的方式化解民間簡易糾紛,并建立民商事案件速裁工作機制,從人、財、物力上確保速裁工作正常開展。公開的速裁中心接案電話被群眾稱為法院“110”。
2002年5月,忠誠鎮定達村村民陳某與另一村民互換耕地,并簽訂了協議。但事后該村民反悔了,并在今年5月30日自行耕種已交換給陳某的耕地。雙方為此爭吵,并差點釀成一場械斗。速裁法官接報后立即趕赴現場調解。經過對原告的勸解,對被告的批評教育,雙方同意繼續履行原協議。整個調解過程不到兩小時。
近半年來,速裁中心上門接處民商事案件55件,占全院民商事收案數的23.5%,當場調結32件,為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近萬元。(張著業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