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有“雜音”而質疑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
工人日報報道 大部分出版社通過改制提升了競爭力,出版了許多好的圖書,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這些是主流
據《新華每日電訊》9月5日報道,從成功學泛濫,到養生書失控,國內圖書出版繁榮的背后是抄襲、跟風和扎堆現象嚴重。不少業內人士反映,當前國內圖書市場的虛假繁榮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之所以如此,出版行業市場化改制帶來的“馬太效應”讓出版社產生兩極分化:有的企業華麗轉型,有的出版社則相當痛苦,生存的壓力讓其不得不向利益妥協。
應該說,當今出版市場的繁榮是有目共睹的。據統計,目前新聞出版行業總產值已超萬億元,出版了許多優秀的圖書,不僅給讀者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產品,而且提升了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但與此同時,出版文化市場的繁榮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比如“浮腫”,雖然圖書出版量巨大,但種類并不多,同質化現象嚴重,僅四大名著就有100多個版本。比如“墮落”,雖然改制后提升了出版市場的市場化程度,但競爭壓力的加大,也促使一些出版單位片面追究經濟效益,追求“短平快”,獲取短期利潤成為不少出版社的主要選擇。一些出版單位迎合“旁門左道”,不僅沒有起到培養高雅閱讀的作用,反而在社會上迎合了一種走捷徑、抄近路成功的浮躁心態。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即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而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即通過引入市場因素,提升文化出版企業的競爭力,更好地培育我國的文化市場。大部分出版社也確實通過改制提升了競爭力,出版了許多好的圖書,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這些是主流。文化出版市場存在的一些亂象,只是改革過程中暫時的現象。我們不能因為文化出版市場出現了一些雜音,而質疑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質疑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些雜音給文化體制改革帶來的消極影響。一些文化出版單位向利益妥協,無疑給質疑文化體制改革的一些人提供了某種借口,給有意拖延文化體制改革的一些人提供了某種“依據”,從而加大文化體制改革的阻力。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種負面的因素,并通過政策、法治等方式進行引導,通過加快改革革除這些弊端。同時,一些出版社向利益妥協的行為,也恰恰證明了市場化改革、建立競爭機制的必要性。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必然促使文化出版企業努力練好內功,找準定位,做出特色,增強競爭力。同時,通過市場競爭淘汰一些不適應文化行業發展的企業,實現優勝劣汰。(郭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