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眸:人民解放軍解放黔東南的偉大征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人民迎來了新時代的曙光。11月,承擔解放貴州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突破“黔東第一關”甕洞進入天柱,黔東南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1月初至12月底,經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黔東南16個縣相繼解放。隨后,各級人民政權先后建立,逐漸實現民族平等,各族人民開始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利。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迅速解放江南大片土地。黨中央根據戰局的發展,命令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解放貴州、四川、云南、西康四省。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擔負解放貴州的任務。9月初五兵團從江西上饒等地踏上征途,經過數千里艱苦跋涉,10月下旬到達湖南西部地區。10月21日至23日五兵團黨委和中共貴州省委在邵陽召開聯席會議,作出進軍貴州的部署,以兵團所屬十七軍為中路,沿湘黔公路西進入黔,解放沿線各縣,奪取貴陽,然后解放貴州南部、西部地區;以十六軍為左翼,從天柱入黔,解放天柱、三穗后,沿湘黔公路前進,協同十七軍解放貴陽等地,以友軍三兵團第十軍為右翼,向銅仁、松桃進擊。11月1日各部隊分別從湘西的黔陽、芷江等地出發,以排山倒海之勢開始了解放貴州的作戰行動。
1949年11月初,解放軍二野五兵團十六軍、十七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等指揮下,由湘西兵分兩路向貴州進發。十六軍四十六師為第一路,溯沅江而上清水江,突破“黔東第一關”甕洞,于11月4日解放了貴州第一座縣城——天柱。接著該師一三八團沿桂穗公路前進,連續擊潰守敵國民黨四十九軍二四九師和地方“防剿大隊”共2000余人,于11月7日解放了三穗。第二路,以十七軍五十師一四九團為先頭部隊,于11月5日從湖南芷江出發,經湖南晃縣直插貴州的玉屏,一四九團以猛烈的攻勢,擊潰晃縣南面長嶺坡守敵—個營,突破三二七師防線,6日解放玉屏縣城。敵九八O團炸毀玉屏至鎮遠清溪的大小石橋8座,破壞沿途道路后,退守舞陽河西岸的清浪鎮。一四九團于8日凌晨4時左右抵達清浪鎮對岸,迅即搶奪渡船,乘夜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全殲敵四十九軍三二七師九八O團的兩個營和一個團部計1500余人,俘400余人,繳槍370多支。同日下午6時一四九團進入鎮遠城,與十六軍勝利會師,黔東重鎮鎮遠宣告解放。四十九軍在湘黔邊界一帶的防線土崩瓦解后,谷正倫眼看大勢已去,為作好逃跑準備,命令四十九軍“必須在鎮遠、施秉地區盡力抵抗,爭取五天時間”。升任敵四十九軍軍長的王景淵說:“連三天都成問題”。能不能爭取三天時間,他寄托于敵二四九師在鵝翅膀的抵抗。地處鎮遠、施秉兩縣交界處的天險鵝翅膀是湘黔公路通向貴陽的必經隘口,易守難攻,地勢險要。敵二四九師派七四五團的—個營在此構筑工事,扼險據守。人民解放軍一三八團解放鎮遠后繼續前進,奪取鎮雄關后進抵鵝翅膀。該團前衛二營經過偵察得知正面不易進攻,便派出五連借夜幕掩護,攀懸崖,走險道,迂回敵后,出其不意地將睡夢之中的守敵消滅。鵝翅膀被破,二四九師官兵斗志全失,潰不成軍,倉皇后撤。他們一路上炸毀橋梁,破壞道路,燒毀房屋,強拉民夫,搶劫民財,以此滯遲解放軍的進軍。一三八團克服種種困難,神速前進,于9日兵不血刃解放施秉,10日解放黃平,11日解放爐山,飛兵直插省會貴陽。
人民解放軍十七軍四十九師攻占晃縣之北的黃道司后,沿岑鞏、余慶、甕安、開陽向貴陽迂回進軍。該師前衛部隊師偵察連和一四六團窮追逃敵,在岑鞏的黑茅坡殲敵200余人,8日解放岑鞏。在向余慶(時屬鎮遠地區)前進途中,消滅敵七四七團團部及兩個連,12日解放余慶。
人民解放軍十七軍五十一師進入爐山時,奉命繼續南下解放獨山地區。11月14日,該師一五一團解放麻江。12月4日,一五一團二營等部解放丹寨。
在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進軍貴州的同時,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由湖南南下解放廣西。十三兵團三十八軍一五一師等部取道貴州入桂, 11月13日解放黎平,14日解放榕江、從江。
人民解放軍十七軍五十一師進駐獨山地區后,貴州軍區將該師—五三團撥給鎮遠軍分區指揮,負責保衛鎮遠地區的接管建政和解放鎮遠地區尚未解放的縣。經中共凱里地下組織的積極爭取,國民黨臺江縣長包和麟先生棄暗投明,于11月中旬帶縣政府印信和30余名保警兵到爐山向人民政府投誠。12月3日,人民解放軍一五三團三營九連進住臺江縣城。12月28日,一五三團一部解放劍河。在人民解放軍強大軍事壓力和黔東南各縣相繼解放的形勢下,國民黨錦屏縣當局要求“和平解放”,1950年1月15日,鎮遠軍分區司令員曾憲輝率一五三團一部進入錦屏縣城。2月4日,人民解放軍五十一師4個營追擊國民黨“貴州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貴州東南綏靖區”司令佘輝庭部,解放雷山。至此,黔東南各縣全部解放,長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黔東南各族人民盼來了光明,黔東南的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各縣剛解放,解放軍部隊即配合黨政干部開展建政工作,依靠廣大勞苦群眾,團結各界進步人士,召開各族各界代表會議,建立各族人民自己的縣、區、鄉政府。千百年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變成了現實。從清水江、都柳江畔到雷公山、月亮山麓,到處都可以聽到看到苗、侗各族人民敲鑼鼓,放鞭炮,吹蘆笙,著盛裝,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翻身解放。
(撰稿 莫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