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少年毀人容貌?
一個少年的怪異行為
不管別人說什么,他出口就是罵人
我們從“壽春中學吧”找到了陶汝坤所有的發言共6條,這些發言很有特點。首先,不管別人說什么,陶汝坤總是莫名其妙的張口罵人。
在一個“王X,看到此貼速回”的尋人貼下,陶汝坤跟帖“去你媽的,老子不在”。
在一個“問下~凌XX老師可在壽春了?”的咨詢帖下,陶汝坤跟帖“她死了”。而據帖子里的另一位同學介紹,凌老師對陶汝坤特別照顧。
在一個“學弟學妹們~學哥真心的告訴你們~”的講述學習方法的帖子下,陶汝坤跟帖“一樓的把屁股閉上”。
這三個帖子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主貼的主題與陶汝坤毫不相干,誰也沒招惹陶汝坤,但陶都要沒頭沒腦的罵上一句。
只要別人涉及或可能涉及到他,他馬上要向對方展示暴力
另外三條發言,則顯示陶汝坤急不可耐的“秀暴力”。
在一個“王XX把學校的籃筐給扣歪了!”的帖子下,陶汝坤跟帖“王XX是把 滾出來 你在外面講周巖什么 358261327加老子”。
在一個“今年畢業的周巖誰知道她QQ號或手機號 找她有事”的帖子下,陶汝坤跟帖“個X 想泡老子老婆啊 的是誰啊 老子陶汝坤 有種出來 老子讓你后悔發這個帖子”,還配著一些侮辱揍人的圖標。
在有人用“你要死咯,你丫的別逼我抽你”來回應陶汝坤的“她死了”時,陶毫不示弱的回到“你很吊是嗎 是男人滾出來 約戰還是單干啊 你自己跳啊”。
這是個唯我獨尊且有暴力傾向的少年
在網上罵人或者挑釁自然不稀奇,但是像陶汝坤這樣但凡出口不是罵人就是挑釁的還真少見,尤其是他在罵人時毫無理由,在挑釁時非常主動,顯得很不正常。這種舉動顯示他很可能是一個唯我獨尊、對別人毫不在乎、以羞辱捉弄別人取樂的人,而且認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就是暴力。
這種怪異行為很可能由放縱型溺愛造成
家里的“小霸王”,校園里的“小惡魔”
放縱型溺愛會導致孩子成為“他人的地獄”,這一點早在幼兒園就已開始體現。
一位媽媽寫信說,她女兒上幼兒園中班,老被班里的一個小女孩欺負。“那個小女孩特別愛指揮人,她命令我女兒和她一起玩,我女兒不同意,她生氣了就過來打我女兒。”這位媽媽焦灼地問道,“我該怎么辦?她不光打我女兒,也經常打其他孩子,幼兒園的老師怎么教育都不行。”
“基本可以斷言,這樣的孩子,在家里肯定是小霸王,他們指揮父母指揮慣了,到了幼兒園自然會指揮其他孩子。”廣州晴朗天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師袁榮親分析說,“因為父母放縱型的溺愛,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讓其他人圍繞著自己轉。”
雖然我們對陶汝坤的家庭教育還缺乏了解,但他的行為很符合放縱型溺愛的后果,而且有自稱是陶汝坤同學的網友透露:“奶奶太嬌慣了,他做那種事,同學一點都不奇怪。”而隔代撫養正是導致放縱型溺愛的最常見原因。
放縱型溺愛會帶來三個常見的惡果
依賴。即對親密關系的嚴重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必須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們必須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是依賴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獄,因為他只知道提要求,讓親人關注自己,但他們卻對親人的感受視而不見。
自卑。他們會發現,一旦離開親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會出現嚴重的自卑心理。但他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嫁到別人身上,并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
任性。父母的溺愛讓他們養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導致他們嚴重缺乏同情心。他們習慣了愿望立即得到滿足,他們沒有學會,愿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們的習慣。
從行為怪異到犯下罪過
“我要”和“我不能沒有”
像皮魯那樣“我要”,還不是陶汝坤對自己喜歡的女生“死纏爛打”的唯一原因。任何一個人,都希望凸顯自己的價值,而作為被放縱型溺愛的孩子,在家里有足夠的自我價值凸顯,形成了“自己很重要”的看法,所以在學校和社會上就受不了被人輕視,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就要靠特立獨行、為非作歹來顯得自己重要。
談戀愛也是凸顯自己價值的好機會。若是有女生把你列為他的獨一無二,這當然是對你價值的極大肯定。而當她不再把你當回事時——比如移情別戀,對你的價值是天大的打擊。
對于習慣了“我很重要”的人來說,很難承受這種打擊,所以就會感覺“我不能沒有”你。
“決絕”是對抗糾纏的有力武器
既然行兇是為了阻止失去,那么沒有得到也就無所謂失去,如果一開始就不讓對方得到,對方也就失去了行兇的動因。對過往案件的分析可以證明這一點,情殺案多是雙方有戀情但一方要退出時發生的,那種一方毫不理睬另一方導致的兇案相對少見。
萬一兩個人已經有了戀情,那么一方退出時必須“決絕”,一定要強烈的灌輸給對方“我根本沒那么喜歡你,這不是你的,死了心吧”的信息,不與對方發生任何聯系,這樣既讓對方的心理落差不至于太大,也不給對方使壞的機會,時間會撫平對方的情緒。最怕的是藕斷絲連,糾纏不清,使得對方有“這本該是我的,這有希望是我的”的想法,越陷越深,而且給了對方太多沖動的機會。當陶汝坤去敲周家的門時,那扇門萬萬不該打開,少女們要銘記這一點。
皮魯之所以選擇自殘而不是去傷人,或許就是因為女孩子們沒給讓他任何機會,既然沒有給予他,也就不存在從他那里拿走什么的問題,他恨不了誰,只能自己去尋死覓活。
暴力行兇的罪犯,多有人格缺陷,而這種缺陷的造成與家庭教育、特別是早期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這在犯罪心理學中已經是常識。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而不是一顆地雷,這可能才是避免這類悲劇的關鍵所在。
事件回顧:http://www.zhxpm.cn/news/xwzh/201202/791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