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共助發展:從單一走向多元的集合
主持人:三穗縣多方助力,從工業、城鎮、農業、商貿、旅游等多途徑入手,大力推動各項產業的發展,經濟社會共生共榮,富民樂業,逐漸走上多元協同發展的路徑。請談談三穗當前的發展成果和未來愿景。
袁尚勇:當前,我們立足資源優勢,三穗鴨產業發展規劃已經納入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產業發展規劃,并通過了貴州省發改委的評審。已引進鴨加工企業2家,正在將這項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植。今后工業的招商將重點圍繞這項產業,積極引進大資金、大企業集團前來投資開發。
三穗縣通過“十一五”以來實施“興工富縣”戰略,近年來逐漸形成了以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利源木業”為主的木材加工業,年產值6000萬元以上的“金穗鐵合金”為主的冶煉業,年產值8000萬元以上的“榮發制藥”為主的生物制藥業,年產值4000萬元以上的“偉泰電子”為主的電子加工業等業態。
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不懈努力,建立了年產三穗鴨500萬羽以上的鴨產業基地,建成2個保種繁育場,引進鴨加工企業1家,發展規模養殖戶500余戶;打造以清香型烤煙為主的現代農業煙草示范基地,建成示范基地1000畝,發展煙農500余戶;建立了年種植2.5萬畝以上的無公害商品蔬菜基地,并已列入貴州省蔬菜產業化扶貧重點縣加快發展。此外,金穗優質米、優質果品、商品豬、牛等三項產業基地建設成效斐然,每年種植優質稻4萬畝、改造中低產果園2萬畝、出欄商品豬、牛11萬頭以上。
2011年,三穗縣將按照州委州政府確定的“加快發展、加快轉型、奮力趕超,推動跨越”的主基調,突出“工業強縣、城鎮帶縣、商貿活縣”戰略,立足交通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全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并努力實現以下三方面的跨越發展。
第一,實現經濟實力新跨越。到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億元,力爭達到35億元,年均增長16﹪以上;財政總收入達到4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9﹪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30﹪以上;三次產業實現加快提速協調發展。
第二,實現工業經濟新突破。到201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8戶以上,年均新增3戶以上;全縣工業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5﹪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40﹪以上,銷售收入上5億元企業達3個以上。工業園區集聚發展效應明顯增強。三穗鴨及釩礦兩大支柱優勢產業體系建設初步建成。
第三,實現城鄉統籌新發展。到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力爭達到45﹪,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8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通車總里程達1200公里以上。水利化程度達60﹪以上,城鎮供水、工程性缺水和農村人畜飲水困難與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初步形成以“一城兩區”為中心、特色小城鎮與新農村統籌發展的城鎮體系。
付樂欣:“十一五”期間,三穗縣緊緊圍繞發展這一主題,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機遇,積極主動融入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深入實施“興工富縣、促農穩縣、城鎮帶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發展戰略,按照建設一個工業功能區,培育一個商貿中心,打造三穗鴨、山妹子系列、金穗系列三大品牌,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以農業農村工作為例,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07元,五年來年均增長13.9%。榮獲2006至2010年度全省農業農村“三增一減”考核評比三等獎,榮獲全州促進農民增收目標考核第一名。
“十二五”時期,是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三穗進一步“打基礎、增后勁、促跨越”的重要機遇期。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區域產業布局、社會結構、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方式將出現深刻變化。三穗縣后發地區的階段性特征還十分明顯,基礎條件薄弱,綜合實力弱小、自我發展內生動力相對不足,但也要看到,內外部環境也為我們展現了很多機遇。省委、省政府將繼續實施黔東南特色經濟區開發建設,高度重視支持黔東南州加快世界旅游精品建設;黔東南州州委、州政府把三穗列為黔東新城門戶和區域重要節點城市進行規劃,將三穗推向了區域開放最前沿,為三穗依托交通區位比較優勢,加快融入“黔中經濟圈”和湘黔“快鐵經濟圈”,打造黔東中心城市、黔東旅游服務中心和黔東商貿物流中心,實現組團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隨著滬昆客運專線及三穗站、三黎高速公路、工業園區的加快建設以及塘沖水庫的開工建設,三穗必將進入一個空間潛力充分拓展、各種優勢競相迸發的全新時期。
三穗,宋屬邛水縣,元定安縣、邛水縣,明邛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清邛水縣丞,民國邛水縣、靈山縣,民國十七年(1928)因上年“秋收豐稔、一禾三穗”而更名三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