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穿越時光
地處湘黔交界的三穗,長期以來就是貴州東向往來的重要門戶之一。她靜靜矗立于邛水之濱,駐守于“苗疆走廊”的貴州東大門上,素有“千里苗疆第一門戶”之譽。
自古以來,三穗在貴州經濟、文化發展史上就占據重要地位。
大約600年前所開辟的“苗疆走廊”,從三穗穿境而過。日本東京大學人類學博士、貴州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楊志強教授的最新研究發現,這條“苗疆走廊”與貴州600年建省史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一條關乎政治、經濟、文化的走廊之通暢而設立了一個新省——貴州,這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三穗縣,在貴州歷史板塊中,被第一次系統納入“苗疆文化、經濟走廊”的地域文化標識里,被一一講述、重現。
為在更大的世界傳揚三穗古老深厚的民族文化,三穗縣委、政府在各項事業推進過程中,尤其注重對三穗地理優勢的發掘,在交通通道上注重“站場”的打造,突顯“民族文化”特色,以民族文化旅游推動縣域發展。
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的崛起,需要精神文化作為提升的動力。
時代總在向前發展,經濟的崛起需要精神的引領。文化不僅僅是精神力量,也激蕩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穗的特征是什么?在墨水恣肆,文字流淌的一次次書寫中,我們試圖發現三穗有別于他地的文化核心價值與發展敘事。最后發現,目光一次次被時光深處的迷人景象所牽引。時光交錯間,從車馬喧囂的“苗疆走廊”,到落入時光長河的幽靜村落,從熙熙攘攘的繁華縣城,到靈氣襲人的靜謐靈山,邛水悠悠,一禾三穗。
在這里,你是一個光陰的穿越者。
邛水的清涼世界里人魚難辨,寨頭“二月二”千年傳唱的苗歌中物我相忘,等待嘻戲于水的麻鴨烹作令人垂涎美味的那一刻,隱約傳來永靈山甘霖寺古鐘余韻里的佛聲禪意,似乎還混雜著苗疆古道上匆匆馬蹄之聲。
回到當下,隨馳名省內外的“貴康”羽絨制品、“八弓”牌鐵鍋等工業產品在現代工業化背景下慢慢淡出歷史的舞臺,三穗鴨、竹制工藝品再次鑄造“中國鴨食文化之鄉”、“竹編藝術之鄉”。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三穗,昂首闊步。
這一次,三穗真實地呈現了與貴州600年建省史的關聯。裹挾歷史的飽滿與豐盈,追逐時代發展之足印,在新一輪工業化、城鎮化敘事下,三穗正在尋找“黔東商貿城”聯接外界的可能,在本土文化的每一個細部去發現和重拾。去發現一種屬于這個區域的文化花朵,去甄別屬于自己的文化符號、核心價值,去重讀三穗本我的時代價值,去創造現代發展敘事之境。
一禾三穗,在風中自由搖曳,或能由之撿拾祖先古老文化基因。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延續經濟社會共生共榮的發展歷程,讓民眾共享更多的發展成果。
在這一次光陰的穿越中,再次翻閱“苗疆走廊”的版圖,想象千年歷史下沉靜而美麗的三穗,是如何滋養這片古老土地上詩意棲息的人民。他們一定帶著祖先的生命信息,沿著祖先的足跡,繼承了文化母根,構想發展遠景、生活藍圖,帶著一種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建設著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三穗的美好未來。
78歲高齡的楊德宣,從雪洞鎮民主村明星組來到三穗縣城,手捧發黃的清水江文書,捐贈給三穗縣檔案館。
那一座座承載千年歷史的“蔡倫造紙”作坊,還在擱淺于時光長河的三穗古村落里,講述著手工藝人對本土文化的堅守。
侗族開國上將楊至成故居,還屹立在邛水之濱,訴說當下三穗經典紅色歲月的榮光。
工藝考究、曾經成為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心愛之物的瓦寨斗笠,在大洋彼岸留下了三穗文化的印記。
馳名中外的“三穗麻鴨”,已經開始在文化視角下尋找更大的發展突變。
三穗縣寨頭民族村落里的老萬,看著每年二月二“祭橋節”的勝景,禁不住想象寨頭在現代發展敘事下能否招徠游人。
這些對于三穗內部的文化詢問,從三穗歷史深景中走進文化旅游產業互動發現的當下語境,尋找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達至文化傳揚和文化產業發展集體訴求。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