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構想
陳姓“炒稻谷孵鴨”第四代傳人陳守信對這一技藝的傳承如數家珍,他說早在清朝同治年間,三穗橋頭就有陳、田兩支“炒稻谷孵鴨”作坊:一支是陳氏兄弟從湖南懷化請來宋姓的炒師傅傳授予陳姓子弟的“炒稻谷孵化鴨苗”法;另一支,則是田家從湖南請來毛姓師傅所傳授的方法。
橋頭就是三穗鴨的原生地,“炒谷孵鴨”技藝是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三穗麻鴨子孵化技術已經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守信成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炒稻谷孵鴨”技術得以發揚光大。陳守信還保留著祖傳下來的手抄本“炒稻谷孵鴨”資料,該技術在陳師傅的傳播下得以廣泛繼承和發揚,為三穗鴨文化錦上添花。
三穗鴨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已經作為重要項目上報到黔東南州政府。園區計劃建立覆蓋全縣的鴨產業基地,并在縣城建設麻鴨美食一條街,弘揚“麻鴨美食文化”。
發展產業,離不開文化的構想。
三穗鴨產業的發展,經歷了30余年波瀾起伏的歷程。
1981年,三穗麻鴨飼養量為30余萬羽,1990年達50余萬羽,之后逐漸衰落,到20世紀末,全縣僅存種鴨1000多羽,瀕臨滅絕。三穗麻鴨產業的開發后勁乏力、認同不足等問題逐一顯現。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三穗麻鴨起死回生,作為一項產業,其獨特的優勢逐漸凸顯。首先是加大了三穗鴨產業發展的力度,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鴨產業領導小組,并設立了三穗鴨產業化建設辦公室,通過整合資金加大投入,促使三穗鴨產業發展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又在臺烈、八弓、滾馬、長吉、雪洞、瓦寨、桐林、款場八個鄉鎮建立了三穗鴨養殖小區30個,年飼養三穗鴨237萬羽,出欄213萬羽,全縣養殖500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586戶,僅養鴨一項實現產值達7000多萬元。
為了發展鴨產業,2008年,三穗縣成功引進了三穗鴨屠宰加工生產企業——貴州省千里山生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項目已竣工投產,對三穗鴨產業的整體發展起著龍頭帶動作用。
近日,黔東南州、三穗縣編委批復三穗縣設立鴨產業化建設管理辦公室,這標志著三穗縣鴨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一個惠及民眾的產業,這是關于一只鴨子的傳奇。一種美味在愉悅舌尖之后,一種文化開始在舌尖流播,口口相傳所建構的口碑傳播必將使一禾三穗的靈秀邛水得到更加廣泛的認知和傳揚。
今天,距那個“一禾三穗”的傳奇年代已近百年,而傳奇仍在繼續。(王小梅 楊志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