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陳科的港城靈芝生態園已經成為了張家港地區唯一的集靈芝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觀光型生態園。“接下來我打算成立合作社,今后會進一步發展農戶種植規模,配套深加工,最后統一銷售、統一管理。”陳科說,一個地域品牌的建立,靠單打獨斗是無法做大做強的,所以他希望帶動一批人共同致富。最終的目的,是做大品牌,形成區域競爭力。
而事實上,他也做到了。在他的影響下,村里決定以陳科為靈芝種植項目的帶頭人,在村里逐漸形成一個產業鏈,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陳科說,隨著產業做大,相信會有更多高學歷、專業的人才加入,而這也是未來的發展所需要的。
哈佛博士線上銷售農產品
如果把整個農業的產業鏈比喻成一場接力賽的話,那么,黃旭恒接的是最后一棒。而如果以他現在做的這些來衡量,他或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
十年前,一路念到哈佛心理學博士的黃旭恒,還是臺灣楊明大學實驗室的一名研究員,對于種田,他可謂一竅不通。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替父親赴大陸考察農場項目,在大江南北跑了一趟。八個月的時間里,他看到了大陸巨大的農業商機。回到臺灣后,他毅然決定辭去教職,到大陸當起了科技“農夫”。“大陸農業的發展規模,遠遠超過我們在小島時的想象,事實上,這里未來有很大的機會。”黃旭恒說,在他眼里,農業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夕陽產業,在某種程度上,農業甚至是一個朝陽產業。如今的大陸,不愁地里沒有好的農產品,愁的是老百姓拿到手上的時候,還是不是好的農產品。“我曾經看過一個數字54%,這是農產品從地里來到百姓手里的過程中,要損耗掉的比例。”損耗率高,是擺在農民面前最令人無奈的問題。如何將這個百分比降低?黃旭恒想到了農產品線上營銷。
今年3月,重慶市奉節縣3萬噸臍橙滯銷,4月內如無法售出,果實腐爛,3萬果農一年辛勞付之東流。得知情況后,黃旭恒第一時間趕去重慶市奉節縣,“我當時就想到,這是一次嘗試線上營銷的絕佳機會。”當時他聯合新浪微博和重慶當地媒體發起了“1公斤計劃”公益倡議。
通過微博這個平臺,他發動了大量網民。同時推動企業愛心認購,只要有網民轉發企業的認購微博,每轉一次,企業就認購一公斤。就這樣,四個月內,滯銷的臍橙被銷售一空。
這次成功的線上營銷,讓黃旭恒有了做大的念頭。“傳統農民會種地,但不知道怎么賣;而城里居民呢,想買到土生土長的新鮮農產品,但不知道哪里可以買得到,我就是想做這之間的橋梁。”今年8月8日,他開發的“昆山農產品”正式在阿里巴巴上線。上線首日,200噸水果在一個半小時內就銷售一空。目前,昆山張浦的梨、水蜜桃、臺灣鯛、杏鮑菇以及巴城的葡萄等優質農產品都已經在這個平臺上上線。
這位哈佛博士還想出一個全新的農業營運模式,不自己買地,不花錢請農民,而是將種子、耕作方法教給農民,簽訂契約收成后以一定的價格全部收購水果。
為了說服農民及各地經銷商的合作,目前黃旭恒已在昆山建立起示范果園,讓當地人眼見為實。而這個果園,也讓他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做起了名副其實的農民。
很顯然,對于多元化發展的農業而言,黃旭恒的存在,讓農業產業鏈上的人才構成更為豐富。無論在任何產業,市場營銷總是在扮演“關鍵先生”的角色,農業同樣如此。而隨著突破了傳統“農民”的定義,搭載著網絡技術的現代營銷的加盟,也讓未來的農業發展之路更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