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合作的意義,不僅僅對兩個企業有較大影響,對整個汽車產業來說,都有重大意義。
在中國市場,長期以來,汽車工業均為各地的支柱性產業,各個車企也附上了強烈的地方政府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在過去1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的扶持起到了十分大的作用,尤其是自主品牌發展初期。但是,有利必有弊,這種利好因素隨著產業的壯大,逐步演變成“緊箍咒”,左右著不同區域間車企的戰略合并或者合作。即便是合作,也基本是“大魚吃小魚”式的兼并,比如一汽兼并天汽等等。這些都帶有濃烈的政府色彩,而非市場資源的配置。
再有,如果兩者一旦在技術領域進行合作,也將開啟新篇章。目前,國內各大車企均在發力自主品牌,在這個過程中,核心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從各個車企來看,現在大部分都在通過自主研發獲取新技術。然而,在關鍵技術上,出現了各個企業“廣撒種、收成小”的狀況,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分配。華晨汽車董事長祁玉民在多次場合提及,其實自主品牌應該形成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對核心技術進行攻關,這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最近幾年十分熱門的新能源汽車為例,在電動車方面,各個企業都在開發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但無法形成合力,事倍功半。
話說回來,本次主角奇瑞,長期以來外界盛傳與同省的江淮汽車合作,但每次都是只是聽到雷聲不見下雨。目前,江淮汽車大力發展乘用車,不斷投入研發力量。奇瑞也是通過各種渠道進軍商用車。兩者要是能實現合作,明擺著,將大量節省研發成本。
在國外,車企之間的合作十分普遍,如寶馬與PSA聯合開發1.6T發動機;寶馬與豐田牽手,相互換取各自強項技術等等。這就給我們提了一個問題,國內車企為何就不能以合作方式,吸收各自的成功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