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在時光深處的“古苗疆走廊”
——歷史人類學視野里的貴州文化新發現
訪談背景
金黔在線訊 她掩埋在歷史深處,安然度過了歲月滄桑。時光漫流,生活飛奔,她依然在這里守望故地,這是一條被稱為“古苗疆走廊”的文化通道。
光陰淺淺。深藏在貴州省玉屏、鎮遠、施秉、黃平、凱里、福泉、貴定、龍里、貴陽、清鎮、平壩、安順、普定、關嶺、鎮寧、晴隆、普安等地,在“古苗疆走廊”多民族經濟、文化高度融合而產生的歷史遺音仍在真實生活世界里留存,在歷史的深處發出完美的回響。
“古苗疆走廊”不僅是關聯苗族群體,而是相關貴州多民族群體。據史料記載和相關研究,“苗”在明清乃至民國年間,為西南地區包括貴州、云南、四川以及廣西、湖南等地域非漢系族群的泛稱之一,因此并非單指今天的“苗族”,而是相當于今天的“貴州少數民族”之義。而“苗疆”指的就是這些少數民族的分布地域。
“古苗疆走廊”沿線及周邊地域存在著多樣的文化積淀,多元民族文化特征明顯,族群的文化交融與互動是主流。“古苗疆走廊”的提出,一方面以歷史視野,把“碎片式”貴州文化置于一個整體的空間去觀察、研究和持續性關照,有助于跨“民族·族群”的地域整體性研究,構建貴州地方文化的“主體性”認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對于推進中國與東盟間國際交流,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促進貴州的文化建設及經濟發展將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為人類學、民族學及貴州地方史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研究西南地區的“國家化”過程,拓展邊疆理論的研究,拓展了學者對于“邊疆”這一概念的理論思考。
“古苗疆走廊”把孤立的貴州文化碎片以大歷史視野,納入一個整體空間,去觀察貴州多族群互動、交往的活態生活歷史和經濟往來,從對貴州自我文化認同的“他者”,走向主體性認同,建構貴州學術的中國價值及貴州學的當代敘事具有重要意義。就此,記者對相關學者進行了訪談。
嘉賓:楊志強(日本東京大學人類學博士、貴州大學教授)
趙旭東(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曹端波(貴州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
“古苗疆走廊”的歷史來由
主持人:“苗疆走廊”這一地緣政治概念有什么歷史來由?是基于什么考慮提出來的?
楊志強:100多年前,日本著名學者鳥居龍藏,只身來到中國西南地區,進行了一次影響深遠的田野調查之旅。鳥居氏進入西南展開的人類學調查之旅,其所行路線都是過去連接內地與西南邊陲云南的驛道,這其中尤其是從湖南經貴州進入云南一路所走的路線,正是元明時期以后開辟的一條連接中原與西南邊陲的最重要交通命脈。
明初,將元代在現今貴州省內設立的“八番順元宣慰使司”改為“貴州宣慰使司”,其地分屬在湖廣、四川、云南三省轄區內,或為大姓土司及眾多小土司所控制,或為完全擺脫土司和朝廷控制的“化外”之“生苗地界”。可以說,貴州省之設立,初衷就是為了保障通往云南省驛道的安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