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這部時長25分鐘的微電影《背出來的魚水深情》是貴州電視界首次嘗試用電影手法并以高清模式拍攝制作的主旋律題材作品。貴州廣播電視臺總編輯肖凱林表示,搞好新聞報道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論,科學地采訪調研、選題立意、謀篇布局,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時效;要有一股創新精神,不斷推動新聞工作創新,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有一種追求極致的作風,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努力打造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貴州省政府新聞辦專職副主任哈思挺說:“通過微電影這一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應用來展現貴州基層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的樸實群像,弘揚新時期貴州精神,是我們創新創優宣傳形式的一次有益嘗試。今后,我們將繼續運用微電影微博等新載體,深入宣傳我省干部群眾堅持科學發展、奮力后發趕超、實現同步小康的成功實踐和先進典型。”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鄭德川在首映式上對影片充分肯定,他說:“我省近年來開展的創先爭優、“四幫四促”、“三個建設年”、“幫縣聯鄉駐村”等活動取得了很大成效,隨著這部微電影的播映,更多更好的新聞報道、電視作品將會不斷推出,更多的優秀黨員、先進集體將會不斷涌現。貴州廣大黨員干部在新時期貴州精神的激勵下,將更加埋頭苦干、團結奮斗、扎實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劇情簡介:
主人公羅金寶(苗族),長順縣敦操鄉,打召村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交通閉塞缺土少水的大山里,因為身體不好又加上沒有讀過書語言溝通不便,沒法外出打工,全家一年僅靠種些玉米和政府補貼過日子。鄉干部多次上門勸說其改種玉米為高粱,但因為一輩子只會種玉米,害怕種不好,拒絕改種。鄉干部勸說他養綠殼蛋雞,他又說人都不夠吃,沒糧食。而像他所在的村組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土地嚴重缺乏,無論是人畜飲用還是莊稼灌溉都是望天下雨,鄉干部也多次勸說他們搬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居住,他也害怕搬出去以后改變已經習慣了幾十年的生活,怕沒鄰居,怕不會種其他的農作物。好在因為有了希望工程,有了免費午餐,兩個女兒都有書讀……。即便如此,敦操鄉的背篼干部們還是日復一日的上門噓寒問暖,為他解決困難,耐心地做動員工作……
直到有一天,在背篼干部一次又一次的說服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幫助之后,這一切,悄悄地發生了改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