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 綠色崛起
錦屏縣群山擁翠,三江聚秀,綠水中流,這里自明清以來就是貴州省最繁華的木材貿易碼頭,也是商賈云集之地。“木頭財政”曾經是錦屏縣的主要經濟來源。國家禁伐天然林、限伐人工林后,一向靠吃“木頭經濟”的錦屏縣財政和林農收入銳減。錦屏必須尋求新的發展路徑,才能使財政收入既源源不斷地增加,又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錦屏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堅持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工業強縣為目標,以新型工業化為方向,以重大項目為支撐,以招商引資為動力,以錦屏工業園區和卦治工業小區建設為載體,以培育林產、建材、石材、電力、特色農產品加工、礦產精細化加工六大產業為重點,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全縣工業發展思路。這一戰略轉移,在杉鄉錦屏掀起了一股新的熱潮,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多種經濟的決策部署得到了全縣干部群眾的熱烈響應。
面對人心所向、百舸爭流的發展形勢,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偉說:“對錦屏而言,沒有速度,就沒有跨越;只有加速發展,才有科學發展;只有速度領先,才有后發優勢。錦屏將搶抓今年面臨較為有利的經濟環境和錦屏已具備的‘擴投資、抓增量’內部條件,做大做強‘山水’這篇文章。”
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錦屏深化林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發展經濟林為突破口,改變生態林和經濟林比例失衡的現狀,重點建立采脂林、茶油林、竹筍林、核桃林、香橘林、中蜂密林、中藥材、林木種苗等8個商品基地,走生態特色林業之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目前,全縣有山核桃基地3.3萬畝,油茶基地7.87萬畝,工業原料林基地28.5萬畝,楠竹基地2.05萬畝,小香橘基地0.88萬畝。
今年以來,錦屏以抓強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工業經濟和園區建設、城鎮建設、農業農村工作、旅游服務業、招商引資、十大民生工程和財稅工作為支撐點,大力推進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隆里古城舞龍
區域統籌 競相趕超
“十二五”期間,錦屏如何破解發展工業的“瓶頸”?全縣工業發展大會向全縣干部職工亮出了考卷:到201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比2010年翻兩番,年均增速32%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40億元以上;建成錦屏工業園區;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0%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提升到50%以上,二次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提升到18%以上;培育林產、建材、石材、電力、特色農產品加工、礦產精細化加工“六大產業”;成功引進100家以上企業落戶。
2011年2月28日,錦屏工業園區開工建設。2011年8月4日,2011年招商引資第一批落地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錦屏工業園區舉行。
一個建設工業園區的藍圖,很快從設計圖紙變成建設項目,落地生根。園區圍繞“三材一電一礦一特”資源優勢,擬用15至20年將園區建成“中國西南林產集成基地”、“中國西南青石產業集成基地”、“黔湘桂邊際水泥生產區域中心”和“黔東產業自主創新基地”。
縣委書記孟凡明,縣委副書記、縣長楊偉多次指出,錦屏工業園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實際,將亮江河及其沿岸的開發列入園區未來建設與發展的目標任務,著力做好亮江河沿岸自然景觀及農業景觀的開發與利用,提升亮江河在整個園區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實現工業、農業及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真正將錦屏工業園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宜商的工業新城和城市新區,為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錦屏工業園區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8億元,獲批土地3818畝,收儲土地2286畝。今年1-8月,錦屏工業園區新增投資55040萬元、新落地項目3個、新開工項目3個、新建設產業園1個、新建帶動能力強的項目1個,園區項目履約率66.67%、項目開工率50%、項目資金到位率43.3%、項目達產率45%、項目入園率100%。現已入駐園區的8家企業,總投資約8.92億元。
龍頭帶動,風生水起,一股“在解放思想中尋求新突破,在趕超進位中謀求大發展”的熱潮正在杉鄉錦屏涌動著。
今年上半年,錦屏經濟社會各項指標在全省88個縣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中,綜合測評分數為71.58,名列第51位;全縣生產總值完成6.88億元,增長16.4%,名列第44位;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339元,增長20.4%,名列第13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64元,增長14.6%,名列第17位。
正在建設的錦屏工業園區建設工地
民生為重 和諧共享
眼下正是秋收時節,走進敦寨、新化、隆里等夏糧主產鄉鎮,處處可見農民臉上漾動著豐收的喜悅。
進入新世紀以來,錦屏縣提出“東種西養”的農業產業布局,茅坪、敦寨、隆里、新化、鐘靈等鄉鎮著力發展經果林、制種業和高產水稻等,平略、河口、固本等鄉鎮則依托豐富的水資源發展漁業養殖。
“讓富民產業遍地開花”,這是杉鄉兒女心中的熱切期盼,也是錦屏人民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機械化的農業生產
今后一段時間,錦屏將依靠項目支撐,在全縣10個重點扶貧鄉鎮、122個重點村重點實施產業化扶貧項目技能培訓、蔬菜產業基地、中藥材產業、精品水果、清水江庫區養魚、鄉村特色旅游產業、油茶和山核桃產業、特色養殖業、整村推進、茶葉產業化基地等產業化扶貧,計劃投資將超過24億元。到2015年,貧困人口數量比2010年減少80%以上,實現1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和84個重點村“減貧摘帽”。到2018年,全面實現122個重點村脫貧,全縣財政總收入達到4.8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20元,進一步鞏固“減貧摘帽”成果;到2020年,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財政總收入達到7.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與全國同步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雨潤杉鄉千山綠。充滿活力的杉鄉錦屏,正邁著奮進的步伐,闊步向前。(吳育瑞 陸景謀/文 閔啟勝 彭澤良 龍立璧 楊勝屏/圖)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