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探索5月29日報道 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教授理查德·薩塔瓦(Richard Satava)提出了一種目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說當中的醫學療法,例如思維控制、通過互聯網實施遠程手術、讓病人假死以便進行轉移等等醫學技術,并將這類療法命名為“超前醫學”。
薩塔瓦介紹稱,“超前醫學”的內容十分廣泛,例如科學家已經知道,人類一生心臟跳動次數約為25億次,但我們可以通過醫學技術,來選擇在何時讓自己的心臟進行跳動;在戰場上,如果有士兵受到嚴重傷害,并且需轉移到數千里遠的后方,我們可通過給其注射藥物的方式讓他假死,這樣一來,在運送路途中他的生命也不會受到威脅;同樣是在戰場上,醫生可利用機器人,對戰場上的傷兵進行遠程手術等等。這些目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的場景,薩塔瓦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他開玩笑稱,如果科學家能夠在20年或者30年之后實現這些技術,他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一種延長壽命的藥,這樣他也能親眼看到這一幕的發生,因為如今薩塔瓦已經69歲高齡,可能堅持不到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那天的到來。
薩塔瓦表示,“超前醫學”當中提到的醫學技術和手段總有一天會變為現實,并且其中有一些技術目前科學家已有能力辦到。
薩塔瓦生平簡介
據悉,薩塔瓦在幼年時期就迷上了閱讀科幻小說,在長大成人之后,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科幻場景當中的一些現象變為現實。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駐海灣多國部隊向伊拉克發動了代號為“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的大規模空襲,薩塔瓦作為醫生,負責對戰場傷員進行救治。同時,那時候他也在一直著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科學技術的改進到底會為戰場上的士兵帶來哪些變革。
隨后,薩塔瓦進入到美國國防先進研究項目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任職,并且幫助開發設計出“外傷救治艙”(Trauma Pod)戰地救護機器人。這款擁有一臺袖珍CT機,可對戰場傷員的身體進行快速掃描,以便及時確定傷口深度和創傷所在具體部位。更為關鍵的是,救護機器人還能保持傷員呼吸道通暢,制止大動脈出血,防止病人休克。薩塔瓦介紹稱,這個機器人的設計靈感來自于美國科幻小說家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1959年出版的小說《星船傘兵》(Starship Troopers)當中的救護機器人。
薩塔瓦在國防先進研究項目局任職期間,甚至每過幾年都會舉辦一場由科幻小說家參加的研討會,會上他會和那些作家共同商討,未來的醫療系統會是什么樣子。
薩塔瓦的成就
也許有人會認為,薩塔瓦的做法有點不切實際,但他卻將這些想法當做自己的奮斗目標來對待,并且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曾兩次獲得史密斯森協會大獎(Smithsonian Laureate),并且幫助研發出了全球第一款外科手術機器人,目前這種機器人在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White Hous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得到應用。如今,薩塔瓦不僅是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美國陸軍醫學研究司令部(American Army Medical Research Command)的研究顧問,負責為該機構的醫學研究提供建議咨詢。
薩瓦塔和他的同事一起,希望通過醫學技術讓人類變得更為強壯、抵御疾病的能力變得更強,并且壽命也能夠得到進一步延長,而他們所做的實驗都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在一個實驗項目當中,一位生物學家將電極連接到蛾子的身體上,希望能夠搞清楚蛾子的大腦是如何控制四肢的動作,他們希望借此來找到讓截肢者利用大腦控制人工假肢的方法。在另一個實驗項目當中,一位教授正在研究“量子點”-由少量原子所構成的感光性納米材料。這些科學家希望日后可把這種材料“注射”到患者的大腦內部來治療老年癡呆癥、癲癇癥和失明等疾病。盡管這聽起來已經讓人覺得有點像天方夜譚,但薩瓦塔表示:“人類的創新沒有終點,對我們會有所約束的只有自己的想象力。”
薩塔瓦對未來的設想
盡管“超前醫學”里的醫學技術絕大部分都還未實現,但薩塔瓦對于未來卻有自己的一番想象。他想象著:某一天,他坐在自己位于華盛頓的辦公室里,利用遠程控制技術,指揮機器人對在阿富汗受傷的士兵進行戰場外科手術。這名士兵受傷嚴重,危及生命,為了防止失血過多,并且對其內臟帶來傷害,薩塔瓦給他注射了一種藥劑,而這名傷者立即進入了假死狀態。同時,這名士兵還需要進行器官移植手術,于是薩塔瓦通過電腦控制,讓身處阿富汗的外科手術機器人利用傷者的干細胞培育出了新的組織器官。
這些場景聽起來好像只會發生在科幻小說里面,但實際上,如今外科手術機器人已變為現實,而在2011年,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 Forest School of Medicine)的一位外科醫生也曾演示過“生物打印技術”的最新進展-利用人體干細胞做墨汁,培育出患者所需要的組織和器官,而不用像如今一樣只能依靠其他人捐獻匹配的組織器官。
薩塔瓦也認為,人類是可以利用醫學技術來延長壽命的。其中一種方法即利用白藜蘆醇(resveratrol)-它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發展,一位藥物科學家曾向實驗室小動物注射過這種藥物,結果發現其壽命得到了有效延長。美國國家老齡問題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eing)也曾做過一項實驗,接受白藜蘆醇藥物注射的患肥胖癥小鼠,其壽命比不注射該藥物的患肥胖癥小鼠要長44%。目前,科學家正就這種療法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薩塔瓦預期,人類都可以活到150歲。如果人類壽命得到有效延長,那么整個社會的發展無疑將迎來一次巨大的飛躍。他舉例稱,二十世紀初期,人類的預期壽命只有30歲,因而很多藝術家、科學家及工程師在20歲左右就達到了研究的巔峰水平,而如今,大多數研究人員到40至50歲的時候,才是最出成績的時候。如果這些人的壽命能夠得到進一步延長,他們能夠再進行30至40年的研究工作,而在這一過程中無疑會有更多的科學發現和發明產生。
假死療法
馬克·羅斯(Mark Roth)是弗萊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一名科學家,他研究的項目被稱為“代謝靈活性”,即動物所具備的冬眠能力,他希望能夠搞清楚其中的機理,并且掌握讓不冬眠的動物隨時進入冬眠的能力。
兩年前,在著名的在TED(即科技、娛樂與設計,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會議上,羅斯和自己的同事一起,向與會者介紹,他們如何利用硫化氫讓老鼠進入假死狀態。羅斯發現,硫化氫能夠控制老鼠細胞吸收氧氣的能力,通過控制硫化氫含量,從而能夠引導老鼠進入一種類似于冬眠的假死狀態。進入假死狀態的老鼠沒有心跳,但其體內的細胞不再發生新陳代謝現象。這種狀態持續6個小時之后,羅斯有辦法讓它們“起死回生”。
羅斯介紹稱,如果技術成熟之后,這種療法可用在人體之上,這種療法對于外傷手術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幫助意義。例如在戰場上,如果使用這種方法,受傷的士兵在進入假死狀態之后不會再流血,直到將其運送到后方,可再讓他恢復生機。
不過,羅斯也承認,這種療法十分具有挑戰性,可能不會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因而他認為,部分假死狀態可能更為可取(他舉例稱,讓一盞燈變得昏暗下來,但并不將其熄滅)。如今,羅斯所創立的公司Ikaria已在部分志愿者身上進行了實驗,并且均取得了成功。不過,羅斯表示,這一療法要想取得醫用許可證,從而正式投入使用,可能還需要好幾年。
也許有人會想到,人類處于假死狀態之后,新陳代謝會停止,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延長壽命,比如說在夜里,讓人們進入假死狀態,這樣一來,人類的壽命期不是可以延長一倍?不過,對此羅斯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介紹稱,盡管在處于假死狀態之時,細胞分裂停止了,DNA合成也停止了,但生物的生物鐘卻并沒有停止走動,因而想通過這種方法來延長壽命是不可行的。
外科手術機器人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電氣工程學教授霍華德·契扎克(Howard Chizeck)和在讀博士弗雷德里克·里登(Fredrik Ryden)所研制的新一代外科手術機器人即將面世,他們將其命名為Raven。他們希望這種機器人能夠幫助外科醫生實現薩塔瓦所設想的遠程外科手術。
目前,DaVinci唯一經過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批準的外科輔助設備,已被廣泛應用在外科手術。外科醫生可以對其遠程控制,并且它能將3D高清圖像傳送到手術小組處,相關醫生再通過視頻控制操作它的手臂。但操作DaVinci機器人的醫生往往需要進行現場操作,無法進行遠程控制。
對此,契扎克表示,DaVinci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他表示:“為什么外科醫生非要在手術現場呢,如果路途遙遠,或許病人根本無法堅持到醫生到場。我們希望僅通過高速互聯網,外科醫生就能夠遠程操控機器人進行手術,這樣給雙方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并且也爭取了寶貴的治療時間。
薩塔瓦表示,遠程手術方案對于身處戰場的士兵而言意義非常重大,很多士兵很可能因這項技術而保住自己的生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