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家坤,今年7月重醫大本科畢業
面對父親,賴家坤著急而無奈。
昨日,沙坪壩陳家橋中心醫院,賴家坤又拿著簡歷希望碰碰運氣。這是他第17次求職。
他叫賴家坤,今年7月重醫大本科畢業
他身高1米3,9個月17次求職均被拒絕
他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決心自食其力
坤哥只有1米3,但很多人都這樣叫他。他的真名叫賴家坤,今年7月從重慶醫科大學(微博)畢業了,因為身高限制,9個月來17次求職,屢戰屢敗。
對于為他擔憂的父母和同學,賴家坤用了個流行的詞勸慰,“放心,坤哥HOLD得住!”他也表示,實在找不到跟醫學有關的工作,就找其他的工作。
昨日下午3點,沙坪壩陳家橋中心醫院外,23歲的賴家坤抹著滿頭大汗穿梭在人群中,很少有人留意到這個身高只有1米3的小伙。
賴家坤拿著一份簡歷,剛從重慶醫科大學5年制本科畢業的他,這次是9個月來的第17次求職,此前均以失敗告終。1米3,成為賴家坤求職一道難以跨越的坎,他屢戰屢敗,但決心“屢敗屢戰”。
那些年,他是勵志哥
高分考上重本,專業吃香
賴家坤家住沙坪壩陳家橋,說起身高這事,他挺坦然,“我1米3,沒辦法,這確實有點吃虧。”
賴家坤說,11歲時自己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體檢,那一次體檢得出了這個身高,之后便一直保持了這個數字,“身高沒法改變,那就坦然面對,我可以比別人更努力。”從初中起,賴家坤就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2007年,他以高出當年重本線30多分的成績考入了重醫大。他的勵志故事還上了報,令全家人興奮了好幾個月。
挑選專業時,老師、親友紛紛給他支招,父母一心指望著大學畢業后,這個勤奮的孩子能夠自食其力。最終選了“公共衛生預防醫學專業”,5年制本科中的熱門專業。
這9個月,他是苦惱哥
9個月17次求職均被拒絕
2007年9月,賴家坤開始了大學生活,并順利通過了英語六級等資格考試。去年底,已讀到大五的賴家坤該找工作了,盡管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但他還是沒料到,想成為一名醫生,身高會是那么大的障礙。
“做簡歷時,同學們都填上了身高這一欄,但我想了好久,還是沒敢寫上去。”賴家坤說,他的簡歷中,沒有身高這一欄,并不是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而是擔心連面試機會都沒有。從去年11月開始,如今9個多月過去了,賴家坤跟著同學們四處參加招聘會,隨著畢業臨近,找到工作的同學越來越多,他還在“屢敗屢戰”。
9個月,17次求職,有的通過電話交流、有的進入到現場應試環節,也有的是自己找到醫院,上門自薦,但每次均以失敗告終。
說起自己的求職故事,賴家坤笑了,“我那是屢戰屢敗再屢敗屢戰。”
求職記>
第1次:2011年11月 擠啊擠,擠進去了又被擠出來
去年11月,在去萬州實習前,賴家坤參加了他畢業季的第一次招聘會。“那簡直是人山人海,比電視里看到的陣仗還大。”賴家坤記得,那天,是醫學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專場招聘會,擔心開場后人太多,自己的身高占不了優勢會擠不進去,于是比別的同學提前了1個多小時趕到陳家坪。
“后來招聘會開始了,我也擠進去了,但人實在太多,我沒辦法像別的同學那樣,能擠進擠出地挑選單位,投遞簡歷。”賴家坤說,在人群里擠了近1個小時,他只勉強投遞了3份簡歷出去,因為大部分的單位,在身高一欄均有要求,沒有身高限制的,又大多專業不對口。
這次招聘會,跟賴家坤預料的一樣,他沒有得到任何復試通知。“不過沒關系,有人愿意收我的簡歷,就證明還有希望。”賴家坤說,這次求職后,他便跟同學一起,去了萬州參加畢業實習。此時,距離畢業還有8個月。
第2次:2011年12月 談啊談,談到待遇因身高黃了
1個多月后,賴家坤在萬州接到了班長的電話,稱又有好機會來了。這次,是主城區的一家廠區醫院招聘,不僅專業對口,而且還帶編制。當晚,賴家坤鼓起勇氣給前來招聘的負責人打了電話,兩人聊了近半個小時,從對感染科學的認識到個人興趣愛好,賴家坤說,招聘方表示對他還算滿意,并約定第二天再通話,確定待遇、編制等問題。
次日,賴家坤如約致電,彼此交流也很順利,如成功簽約,每月工資近3000元,“后來,我說我有個特殊情況,就把身高這事主動說了。”賴家坤說,對自己1米3的身高,他從沒打算隱瞞,到最后一關時,他還是吃到了閉門羹,“最后別人很委婉地拒絕了我,表示單位這次招聘,對身高有要求。”
求職再度失敗,賴家坤說,這一次,他不僅沒有灰心,反而更有決心了,“不知道身高時,別人愿意簽我,就證明我的‘硬件’是過關的,這是種肯定噻。”
第N次:2012年4月 投啊投,院長看簡歷后拒絕了
此后,賴家坤又四處搜集招聘信息,陸續參加了多次應聘,但均以失敗告終,1米3的身高,是很多單位拒絕他的原因。
時間一晃,到了今年4月,結束畢業實習后,賴家坤所在的班級里,半數以上的同學已敲定了就業意向,這時他也有些著急了。
很快,好消息傳來,有老師找到賴家坤,稱沙坪壩一家衛生院招聘,要的就是預防醫學的人才,而且醫院地點就在賴家坤的家附近。
“我做好簡歷后,就主動去了醫院,希望能表示我的誠意,給別人一個好印象。”賴家坤說,這次主動出擊,他沒想到院長會親自接待,在表達了對薪水沒要求等想法后,院長很禮貌地接受了賴家坤送去的簡歷。
大約半個月后,賴家坤等到了醫院的電話通知,“工作人員很禮貌,說認真考慮后,覺得我不合適。”
求職再度失敗。這時,開始有人勸賴家坤放棄了,“我爸也是這個意思,實在不能當醫生,就試試別的職業。”但賴家坤說,他的想法不一樣,雖然再度被拒絕,但在身高缺陷一目了然的情況下,院長還能親自面試,這讓他很感動,“知道你1米3,可能不適合這個崗位,但別人都能尊重你,給你面試的機會,自己為什么要放棄?”
第N次:2012年5月 等啊等,通知電話始終沒打來
賴家坤說服家人,打算繼續找一份當醫生的工作,“學了5年醫學,舍不得放棄。”最終,父親給了他半年的時間,讓他去完成這個夢想。
5月21日,賴家坤最盼望的一場招聘會開始了,這場招聘,專門針對殘疾人大(微博)學生,其中,6家單位提出了招聘醫學人才的需求。
“剛進會場我就激動了,有家單位打出來的展牌中,就有‘預防醫學’。”賴家坤說,但送上簡歷后,工作人員抱歉地表示,印刷錯誤,需要的是臨床專業的學生,之后他又向前來招聘的另外幾家醫院投去簡歷,但專業均不能達到對方的需求。
這次招聘會,賴家坤得到的答案都一樣,“回去等通知嘛。”最終的結果也一樣,他一個電話也沒等到。
第17次:2012年7月 盼啊盼,我的工作在哪里……
7月1日,參加完畢業典禮后,賴家坤收拾行李回到了位于陳家橋的家中,他成為班級里少數幾名未能找到工作的學生之一。最近幾天,盡管室友們已各奔東西,但賴家坤總會不時地接到長途電話:“坤哥,工作找到沒?別急,慢慢來哈!”
上周開始,賴家坤開始拿著簡歷,在陳家橋附近的一些衛生院上門自薦,這樣做的成功率微乎其微,但他說,還是想試一試,不會因此屢次失敗,而就此放棄。
昨天,賴家坤拿著求職簡歷,頂著烈日又出門了。他得到的答復是:“對不起同學,我們今年沒有招聘計劃”,這是賴家坤的第17次求職。
父母眼中的兒子 “很勇敢,很優秀”
賴家坤的父親賴正洲今年54歲,和老伴靠打零工供兒子讀完5年大學,說起兒子,老兩口豎起拇指,“我兒子很勇敢,至少比我倆要勇敢。”賴正洲說,知道身體有缺陷,兒子從小就比同齡人更能吃苦,學習也很優秀,所以很多孩子盡管比他高,但總叫他坤哥。
對于1米3的身高,父親賴正洲覺得,兒子也從不避諱,表現得很坦然,“這次找工作屢次失敗,反倒是他一直給我們打氣,說不能放棄,就總有希望。”
賴家坤私下里也表示,實在找不到跟醫學有關的工作,他最終也會放棄,因為盡快工作、自食其力,才是他念大學的初衷。
支招>
先就業再擇業
國家級職業培訓師林浩昨天表示,目前,應屆畢業生求職的高峰期已過,賴家坤不一定非要選擇醫療單位就職,可以先找到一份自己能干的工作,先就業再擇業,積累從業經驗,有機會再從事醫學方面的工作。
林浩說:“殘疾人大學生就業,的確會受到身體條件的限制,但千萬不要灰心,應保持一種樂觀自信的精神。求職時盡量展現自己的長處,此外應適當降低期望值,調整就業觀念。”
數據>
110名殘疾大學生今年畢業
市殘聯教育就業部主任郝建新表示,今年的應屆畢業生中,像賴家坤這樣的殘疾人大學生,我市有110名,4人研究生畢業,本科生75人。但這類畢業生歷年來的就業情況并不理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