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卦作為原始先民最早認識自然、人類的一種手段,出現在我國的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從目前國內外考古發現,綜合文獻記載、歷史遺存、民俗資料和傳說等進行考察,世界上最早的占卜、算卦活動,應該起源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
在天水境內,人們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卜骨。天水考古發掘出的傅家門遺址,據測定距今5600-6000年左右,其所發掘出的罕見祭祀坑內,出土了六件珍貴的卜骨,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卜骨。從卜骨的骨質看:屬于牛、豬和羊的肩胛骨;從器身看:骨質處理簡單,其上符號系石質尖狀器刻劃而成,其上“Ⅰ、Ⅱ、S”等符號與八卦中的陽爻、陰爻以及太極圖相似。從卜骨的背面看:有明顯灼過的痕跡,可以斷定是當時人們進行占卜、祭祀活動時留下的實物。它是我國原始先民占卜的直接證據,也是伏羲在天水創立“先天八卦”的考古學方面的有力支撐。
伏羲“始畫八卦”,被我國諸多典籍所載。《周易·系辭下傳》“古者庖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史記·太史公自序》“伏犧(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伏羲氏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卦神”,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萊布尼茲和<周易>》中認為《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對“二進位數字”起過至關重要的啟發。
天水至今有許多與伏羲氏畫卦、占卜有關的遺存和傳說,比如保存較好的三陽川伏羲象天法地的卦臺山。卦臺山周圍的山、水和川很特別,它與伏羲創立的八卦中主要元素――陰陽、太極圖相暗合,流經山下的渭河(古稱姬水)、葫蘆河(與伏羲女媧有關系)在三陽川呈陰陽交尾狀。卦臺山至今還保存著一塊元代木刻“伏羲六十四卦二十八星宿方位圖圓盤”。另外,與伏羲始畫八卦有關的地名、遺址和傳說還有:安伏、龍馬洞、封姓石、風臺、風溝、葫蘆河、雷澤、仇池山、伏羲廟等等。從民族風俗看:天水古今流傳著占卜決事的風俗,我認為它是六千多年前卜骨和伏羲創立的八卦在世間的延續和孑遺,它是今天現存的最鮮活、最生動的歷史保存。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