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前校長黃達人認為,畢業即工作,實際上是職業教育的追求。雖然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普通本科院校就要主動去靠近市場需求,被市場所“綁架”,而應根據辦學和人才培養的不同目標,有相對獨立于短期就業市場之外的價值追求。
“大學要根植于市場又要有高于市場的意識,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當前,國內高等教育有種不好的現象是,忽視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之間的差異。如果普通本科院校課程設置過于緊扣市場需求,一方面可能使普通本科教育演變成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可能使高校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其課程、專業體系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這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自身發展規律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規律。”黃達人說。
“潮課”反映學科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變化
“當前‘潮課’層出不窮的背后,其實正說明了學科的發展、社會分工的變革以及教育對象需求的變化,要求高校專業及課程設置急需重新審視和調整。”雷萬鵬認為,要打破這個困局,當務之急是,課程設置在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下,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強調教師設置課程的自主性。比如,市面上雖然早就找不到黑白電視機了,但前兩年有所大學居然還給大學生們開設了一門“黑白電視機維修”的課程,“像這樣的事情,在某些大學還存在”。
對高校而言,什么樣的“潮課”能開,什么樣的老課程、老專業可以關停,究竟當以什么為參照?
“任何一門課程不能隨便開,也不能單純以學生喜好為標準,而應同時考慮學科發展、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以及是否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湖北某高校教務處長說,高校目前的專業和課程設置都是依據學校學科特點、社會各行各業不同時期發展特征等設計出來的,開設每門課都要事先經過學校反復研究、嚴格審核。
但事實上,也不乏有高校開設的“潮課”披上了國際通識教育的“蓋頭”。“其實,中國與美國的高等教育,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是不同的。這是由國情和教學體系不同所致,并無優劣之分。比如,在美國,本科教育階段強調的是通識教育,專業學習實際上是在研究生階段完成的。但在我國,高等教育需在本科階段既要設置通識課程,還要開設專業課程。兩者間的比例、分寸如何拿捏,這是當前確實需要研究和迫切解決的問題。”黃達人說,“課程如何開設,相信每個學校都能對照各自辦學目標,自主決策。”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