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就業質量是全社會的大課題
近年來,基層崗位缺人、大城市學非所用者扎堆的情況很普遍。提高就業質量是全社會的大課題,需要從制度政策、文化導向等方面著力,多管齊下來破解。
最近有專家稱,中國在讀的醫學生有60萬人左右,最后只有1/6能成為醫生,造成人才浪費。另一方面,農村全科醫生需求量大,目前只有7.8萬人,缺口高達52萬人。如果再把城市社區醫療點算進來,缺人更多。醫學生若能畢業去基層,成為醫生的機會大增,但是很多人寧可不干本專業在城里“漂著”,也不愿去農村基層。依此類推,學鑄造的不去企業,學種植的不去農村,基層崗位缺人,大城市學非所用者扎堆的情況很普遍。
近年來,我國高校把就業率作為辦學的重要指標,相對于以前關門辦學不管就業的情況是很大的進步。但是就業質量問題日漸凸顯,對口就業率低是其中之一。雖然高校強調“寬口徑辦學”,擴大畢業生的適應面,但是再寬也要有專業方向。學理工農醫的畢業生去做生意、進行政機關,幾年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習實踐多數作廢,無論對個人的青春年華還是國家的高教資源都是巨大浪費。這里面有教育、學校的原因,但是就業絕不是教育一家的事。制度、政策漏洞大,社會文化導向偏差都是問題,需要多管齊下來破解。
就醫學院校的辦學而言,我國醫學教育的各級學制都有壓縮臨床實習的通病,擴招后更顯實習醫院、合格的醫生“師傅”嚴重不足。醫學生無法學到臨床能力,畢業后難以順利上崗。筆者還曾發現,許多沒基礎的工程類高校一窩蜂地上環境專業,既無合格師資,又不去企業實踐。畢業生連管路、閥門都理不清。這就造成一方面學環境的畢業生沒人要,另一方面環保企業又缺人。
制度、政策的調整緩慢,基層待遇低的問題也不可小覷。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提倡專業人員支援邊疆建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彼時艱苦行業、偏遠地區的收入也高。計劃體制打破后,收入多元化,越是發達地區、壟斷行業收入越高,與基層和農村形成強烈反差。這些年,媒體經常報道“最美鄉村教師”、“最美鄉村醫生”的感人事跡,反襯他們圣潔心靈的是艱苦的工作、生存環境和長期低微的收入。人們在感動、流淚之余,更不愿讓年輕人步他們的后塵,加入“苦行僧”的行列。此外,教育、醫療、農技推廣等都是公辦為主,基層“缺編”也是擋住年輕人的關口。有些地區越是缺人才越是“缺編”,新老員工、編制內外同工不同酬,編外新人績優酬低。這種情況當然不能吸引年輕人。
造成畢業生不愿回鄉、下基層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文化。這些年來我們的社會功利、浮躁之風甚烈。片面強調“知識改變命運”,很少講業績改變人生,奉獻提升社會。五六十年前,像陳云、老舍這樣的高層領導、文化名人,都要求子女讀師范,去基層當教師,為教育事業奉獻終生,F在這種范例連“鳳毛麟角”都談不上。許多青少年的追求就是贏得競爭、“殺入”名校,以高學歷換取高收入的體面職業,去大城市扎根。有調查表明,農村考生填報志愿都避開農牧專業,熱衷報考管理或金融。眾多娛樂媒體喋喋不休地鼓吹爭名奪利、縱欲享樂、低俗淺薄,對青少年產生嚴重負面導向,不利于他們選擇社會需要的專業,立志創業或通過奮斗獲得成功。其實這已不僅僅是提升就業質量,它還涉及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涉及青少年成長、民族振興與國家崛起等重大話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