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感滑糯有勁道最快三年上餐桌俗話說“水稻怕旱,旱稻怕水”,那有沒有既不怕水又不怕旱的水稻呢?昨日,在都江堰向峨鄉的一塊自然坡地上,繼去年試種成功后,擴大規模種植的高粱-水稻再獲豐收。經都江堰農發局工作人員現場驗證,畝產達761斤(鮮重)。
這種高粱-水稻因為雜交了高粱的耐旱性,實現了“水陸兩棲”——既抗旱,能在坡地甚至鹽堿地種植,又不怕水淹。
“水陸兩棲”稻的創始者朱培坤介紹,經過相關的行政審批手續,最快3年時間,這種口感滑糯有勁道的稻谷,就能端上普通市民的餐桌。
稀奇 新品種抗旱不怕淹
昨日上午9時許,都江堰向峨鄉紅火社區的一處坡地上,果林中突兀地夾雜著一片稻田,已經抽出了沉甸甸的稻穗。
“去年這群人來這里種稻谷,我們都當笑話看呢!”昨日參與收割的當地村民李大姐說,這里的坡地貧瘠干旱,沒有地下水,村民們只用來種點果樹。沒想到,去年試驗田就獲得了豐收,今年又增加了種植規模。
這種“水陸兩棲稻”到底有著怎么樣的秘密呢?它的培育者朱培坤有話要說。
朱培坤是一位留美多年的生物學系植物學專家,2001年,朱培坤帶著他的“植物染色體段體雜交技術”回國創業。利用這種技術,他已經創造出豌豆-玉米、小麥-玉米、玉米-大糯水稻等數十種新類型雜交植物。其中水稻-玉米和小麥-玉米已獲得農業部頒發的新品種權證書。
所謂染色體雜交技術,是跨越了不同物種的高等植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實現兩種不同的染色體DNA因重組而發生雜交,最終形成具有雜交染色體的新型細胞,通過分化和培養獲得具有雜交染色體的新型植物。
在都江堰向峨鄉試驗種植的這種高粱-水稻因為雜交了高粱的耐旱性,實現了“水陸兩棲”。昨日經都江堰農發局工作人員現場驗證,該旱作稻在完全無地下水,無人工澆灌,單純利用雨水的情況下,實現了畝產761斤(鮮重)。而平常的旱稻畝產只有400斤左右。
未來 獼猴桃-水稻不是夢
除了改良禾本科糧食作物外,朱培坤用芝麻的染色體圖作為供體,和油菜進行染色體雜交而獲得的芝麻—油菜,現正一代一代種植在漢中的原野上。
他暢想說,通過染色體雜交技術,有可能創造出人類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許多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新型農作物,比如獼猴桃-水稻、亞麻-水稻等,就是他下一步準備打造的特色新型農作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