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計劃按需拓展
“在課堂上,幾名男生向我詢問有關愛情和柏拉圖的精神戀愛的話題,這讓我有點兒尷尬,因為我是研究醫學的,對哲學領域的話題,難以給出合適的答案”,李愛斌坦言,盡管學生們的反應令她感到意外,但也反映出了大學生們在情感交流和愛情心理指導上,存在較大的需求。
“我正在考慮,在下學期將課程的內容進行拓展,適當增加一些關于男性生理健康的知識,如可能,還想邀請學校研究心理方面的專家參與到授課中來,盡可能使學生們能從這門課中,收獲到他們想獲取的知識和指導。”李愛斌說。
高等教育正視情感需求
“大學是培養各種人才的地方,但也應該是培養賢妻良母和好丈夫的地方!”湖北知名心理專家、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雷五明表示,李愛斌老師和“戀愛必修課”遇到的尷尬,其實折射出了高校對大學生如何與異性交往教育的缺位。
在雷五明開設的“大學生健康心理學”這門選修課中,就設有專門的課時用來指導學生如何與異性交流,因此他也被外界戲稱為“教大學生談戀愛的教授”。
“這是一種悲哀,其可悲之處就在于,學生到了青年時代,還要通過學習的方式,來了解與異性相處的知識”,雷五明直言,身心健康、事業健康、家庭健康,是人在社會的立身之本,缺一不可;而如果大學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不全面,就談不上教書育人之所,頂多只能算是“崗前培訓機構”。
對此,武漢大學“四大名嘴”之一的尚重生教授也直陳利害:“高校目前真正涉及學生精神和情感層面的課程并不多,尤其是在情愛方面,學生中小學時被各方壓著沒法了解,到了大學開始互相交往后,產生了困惑卻又找不到答案,不客氣地說,他們的情感正在校園里流浪。”
人的情感是復雜多樣的,到了社會更是如此。受成長環境的影響,新一代的90后青年在思想和行為上更加獨立,高校只有正視學生的這種需求,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