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認為,“明星效應”的速成模式成為當前電影圈的“培養機制”,浮躁的娛樂心態淹沒了電影嚴謹、細致的專業性和技術革新的氛圍,報考“表演”的人數遠超“攝影”“攝像”“數字合成”等電影科技專業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目前,我國各大電影節對科技獎項的設置少得可憐,很多電影投資方、發行方為騰出廣告時間,將片頭片尾字幕滾得飛快,幕后的科技人員連自己的名字都找不著。”張藝謀感嘆,“在這種境遇下,又有多少人會甘愿寂寞搞技術?”
中國電影技術革新的根本在于電影科技人才培養,關鍵是影視院校在教學科目設置、師資力量引進、國際交流項目等方面要同步改革,才能培養出高精尖電影科技人才。
此外,張藝謀認為,電影是一種創意產業,核心是人的思想,從創作到發行都充滿著創新思維,創意成本很高,因此,用立法手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電影技術革新的有力保障。
回歸,中國電影未來的主題
“中國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回歸到踏踏實實的人才培養和技術革新,‘票房至上’的短視,會扼殺電影的文化內涵!”
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鐵道部‘天價宣傳片’”事件和“與張偉平分道揚鑣”的新聞,讓張藝謀陷入空前的輿論漩渦。直到現在,他還在反思:“浮躁?”“裹挾?”“委屈?”“無奈?”……
“無論如何,我現在最需要兩個字——回歸!”張藝謀說,對于宣傳片250萬元的酬勞,雖然并不違法,但他已經想好,要么歸還有關部門,要么捐贈給電影院校作為教學基金。
對于下一階段的工作,張藝謀的目標也很簡單:“和年青一代導演拼票房,那不現實;對新簽約公司的選擇,不想成為他們的‘搖錢樹’;我希望回歸,有一個和諧的創作環境,盡量不受太多制約、干擾和裹挾,提煉自己所有的能量,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地拍幾部自己喜歡的題材。”
中國電影產業,正需要“張藝謀”式的回歸。為承諾履行WTO裁決,我國已于2011年3月對美國加大開放電影等娛樂產品市場,進口大片搶占中國市場的瘋狂期來了。
國家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2012上半年,進口影片票房同比增長約90%,而國產影片同比下降4.3%,出現近年來罕見的負增長。預計2012年全年進口影片票房在時隔八年后將再次超越國產影片。
“我們是否已構建主旋律片、商業片、藝術片等多類電影市場份額的宏觀調控機制?”“影視傳媒公司是否轉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契合點?”“電影創作者能否把有思想深度的故事,用現代化手段展現得富有激情、令人感動?”……張藝謀一連串高聲發問后說,“中國電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回歸到踏踏實實的人才培養和技術革新,‘票房至上’的短視,會扼殺電影的文化內涵!”
采訪期間,張藝謀欣聞自己榮獲印度孟買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名也有了、利也有了,你還想怎樣?”他說,他真正的夢想,還是一如既往地回歸現實,“找個好劇本,有個好團隊,拍一部真正的佳作,過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