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難,關卡在哪
為找到一份工作,大學畢業生們正在使出渾身解數,或早早找關系實習,爭取留用;或為了增加就業砝碼,拼命培訓、考取證書,為自己充電。
今年8月,暑假快過去一個月了,山西財經大學的王強還沒有回家的打算。他正在認真準備9月份的外銷員證書考試。而山西大學的小李,雖然已經“秘書證”和“公關證”兩證在手,但還在琢磨著再考個什么。在就業壓力面前,越來越多的學生涌入考證族。不管與專業有沒有關系,本著“有證總比沒證強”的原則,他們奔波在各個考場。
除考證外,更多本科生則希望通過考研增加日后的競爭力。今年,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一個寢室8名女生全部考研成功的事,讓不少人津津樂道。但這背后,卻有著她們的無奈:幾乎沒有單位接收這個專業的女生。考研,只是她們的解困之路。
那么,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北京高教學會心理咨詢研究會理事長林永和告訴記者,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大班上課,不講究個性化培養;傳統教學,不能與社會變化接軌;只重知識,忽略通用技能培訓;缺乏實踐,永遠都在紙上談兵。這些都導致大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適應能力不足,與職業要求存在巨大差距。這也是“企業求賢難,大學生求職難”局面產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企業也難辭其咎。在招聘時,企業常常會附加各種專業以外的要求,比如外貌、性別、家庭、戶口等,以至于很多畢業生不得不走上整形之路。而某些企業的急功近利,對人才“不求天長地久,只求一時擁有”的態度,也使年輕人失去了很多長線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沒有以一個成熟的心態去找工作,也是導致失業的原因。
不要放棄每個實踐機會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大學生就業難并非中國僅有,它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現象。所不同的是,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各國努力推出一些舉措的行動值得我們借鑒。如德國“慕尼黑就業模式”,由大學、企業、勞動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聯動。學校設立就業市場學院,負責學生專業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訓,企業則常年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基地。韓國政府鼓勵高中畢業生“先就業后升學”,讓年輕人真正學以致用。
當然,這些外部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作為大學生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動手能力差、社會實踐少都是就業道路上的“短板”。現在,多數大學都會安排實習時間,但很多學生并不珍惜這樣的機會。回想起4年大學時光,劉曉彤十分后悔:“當時學校讓我們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為圖省事,我讓爸媽找關系隨便蓋了個實習章,然后利用這段時間去旅游了。”畢業后找工作,招聘單位上來就問工作經驗和作品,當時劉曉彤就傻了眼,最終好幾份工作因她缺少實踐經驗被拒。
因此,林永和建議,新生一入學就應為自己定好職業目標,做好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強化學習和訓練有用的技能,多參加與專業有關的實踐。另外,找工作時樹立一個合理的目標,擺正心態也很重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