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社區網站西祠胡同上出現了一篇名為《牛!明城墻竟然可以這樣修復》的網帖,發帖網友貼出了兩張城墻裂縫處的照片,并戲稱“南京明城墻用‘訂書針’修補裂縫”。該網帖發布后,引來許多網友的圍觀。記者昨日就此事采訪了明城墻管理處處長楊孝華,他解釋說,網友所說的“訂書針”并非是用來修補城墻裂縫的工具,而是用來監測裂縫變化的測縫儀。
爆料:修補明城墻裂縫用上“訂書針”?
記者昨日在西祠胡同討論版上看到,發布這篇帖子的網友名叫“小瑜兒”,在其貼出的照片上,某段明城墻上的兩條縱向裂縫處分別嵌入了一個長條形的工具,周圍還有電線與其相連。乍看之下,很像是用“訂書針”把開裂的城墻給箍了起來。在照片下方,該網友還點評了一番:“開裂的城墻,超大號的‘訂書針’,原來城墻可以這樣修復,開眼界了”。
這篇網帖發布后,很快引來眾多網友的圍觀,對于照片中出現的超大號“訂書針”,很多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在下面的跟帖中,一名網友疑惑地問:“搞不懂是什么情況,是為了不讓墻體大面積垮塌嗎?”還有網友就此質疑城墻管理者:“這樣的修復是在糊弄誰呢?”更有人直呼“巨無霸‘訂書針’強悍!”
釋疑:其實是測縫儀,數據可精確到毫米
照片中的超大號“訂書針”到底有什么用途?記者昨日就此采訪了明城墻管理處處長楊孝華。他解釋說,所謂的“訂書針”,其實是用來監測裂縫變化的測縫儀。
楊孝華告訴記者,裂縫是明城墻上最常見的“外傷”,如果縫隙向城墻內部蔓延,很容易影響結構穩定性,導致墻體出現沉降甚至坍塌。過去,管護人員只能通過目測或量尺觀察城墻裂縫的變化,這種“土辦法”不僅誤差大,對裂縫內部的“質變”也難以做出準確的評估。2010年,市文物部門和東南大學結構與材料實驗室合作建立了城墻安全監測系統,通過高科技測繪儀器對城墻本體的裂縫、鼓脹等安全隱患進行實時監控。
據介紹,針對城墻裂縫的監測主要有兩種手段:一是在裂縫處埋設標尺,用電子超站儀對標尺進行定期讀數;二是安裝振弦式測縫儀,由工作人員定期采集數據。而網友拍攝的“訂書針”,就是安裝在裂縫處的振弦式測縫儀,主要分布在龍脖子、獅子山、玄武門、儀鳳門、臺城等城墻段。楊孝華表示:“無論裂縫變長還是向內延伸,測縫儀都會記錄下來,采集到的數據可精確到毫米。一旦數據變化接近警戒線,我們將提前介入展開修繕維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