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彬介紹,在美國和法國,很多知名中學都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請大學知名教授給中學生上課,盡早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把握16—17歲這一黃金年齡段。
目前,很多中學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興趣做分層培養,但無法回避的高考指揮棒,讓許多學校處于兩難境地。
“中學找到我們,希望采取不一樣的錄取制度,適應中學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從而更好地保護學生的興趣,對求知欲進行更好的鼓勵。”北大招辦主任秦春華介紹,“中學現在最大的希望是與大學對接,希望大學伸手拉一把,以改變基礎教育在應試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
在人才選拔和培養方面,大學也面臨著較大壓力。“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的最后階段,以培訓的方式替代教育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在一些學校,考評學生是否優秀,不是看學生能否做對題,而是要求學生看到題目不假思索寫出答案,這不是教育,是訓練小白鼠形成條件反射。”秦春華說。
北京大學一位畢業生稱,身邊有許多同學剛到北大時表現出強烈的不適。很多人不知道興趣在哪,不知道自己的好惡,不知道什么適合自己,老師說的都是對的,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突破
先修課程嘗試銜接教育“脫鉤”,有望獲更多高校認可
國外經驗證明,大學先修課程可以較好地解決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脫鉤的問題。
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提前體驗、了解大學課程,為完成大學階段的學習做準備。“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提早接觸大學課程,可以為將來理性選擇大學專業奠定基礎。”柳彬認為,“修大學先修課程可以表明學生有能力完成大學教育,并充分展示自己某方面的學業成就,為將來大學自主選拔提供依據。”
記者了解到,從2013年春季學期開始,全國部分中學將在現有高中選修課體系里,在數學、物理、化學、中文和歷史等基礎學科領域開設微積分、電磁學、大學化學、中國古代文化、中國通史(古代部分)五門“中國大學先修課程”。根據計劃,2013年秋季學期還將陸續推出線性代數、幾何學、力學、熱學、光學、近代物理、化學前沿、經典名篇選讀、世界歷史、人文地理、環境科學、心理學、生命科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10余門先修課程。
為進一步支持“中國大學先修課程”項目的實施,先修課程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先期由北京大學相關學科的資深教授和中學骨干教師共同制定。每年7月,“中國大學先修課程”委員會將組織統一考試,頒布更新課程標準。
“我們也正在同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討論,中學的大學先修課程未來有望被更多高校認可。”秦春華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