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帽子”大實惠
隨著國家扶貧力度加大,“貧困”的名頭被爭奪。很難算清,一個貧困縣到底得到多少扶持
記者采訪中,大同當地有官員稱,因為怕被摘掉貧困的帽子,在經濟統計數字上,一些縣會刻意“藏富”。
在靈丘縣,記者問一名政府工作人員該縣統計數字是否真實。他沒正面回答,而是講了個別的地區的例子。他說,在某市礦區,一個煤礦大縣一年產值百億,但從來不敢報那么多,只報幾個億,因為是國家級貧困縣。
2011年的調整中,靈丘依然是扶貧開發重點縣,被列入燕山——太行山貧困片區。
隨著經濟發展,國家扶貧力度加大。根據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扶貧的財政投入,從2001年的127.5億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49.3億元。
這種背景下,貧困縣能得到更多幫扶,“貧困”的名頭也因此成為被爭奪的“香餑餑”。
十年中,中央和地方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043.8億元,其中投向貧困縣1457.2億元,占到總投入的71.3%,縣均1.36億元。
現任大同縣扶貧辦主任的王漢斌,算了一筆賬,貧困縣每年在保障房一項上的支持資金2000萬到3000萬,扶貧專項資金1300萬,財政轉移支付兩個億。這些外來注入資金相當于一個縣的又一個財政收入。
專項扶貧資金之外,貧困縣獲取的國家轉移支付力度很大,包括公務人員工資、重要產業項目的稅收減免、優惠補貼等等。一名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負責人透露,一般,一個貧困縣可能會獲得國家1億-2億的轉移支付。
此外,按國家規定,中央各部門對貧困地區的政策適當傾斜。水利、交通、電力、教育、衛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計劃生育等各個部門,對于貧困地區都有資金投入。
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名頭,各縣在各部門爭取投入也就名正言順。不過,貧困縣能得到的資金多少,需要看各縣的項目申報情況。
國家給予貧困縣的幫助是各方面的,例如招商引資方面都有一定優惠,貧困縣還能得到大量貼息貸款。
除了國家和省里,每個市也對貧困縣有幫扶,例如2011年大同市共投入8706萬扶貧資金,渾源縣作為被納入特困區的貧困縣,得到3600萬,其他貧困縣,靈丘、廣靈、陽高等,也在千萬元以上。
1月30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林萬龍說,很難算清楚貧困縣與非貧困縣所受到幫扶力度的真實差距,因為幫扶是多渠道的。
成功“返貧”獲資助
新晉為貧困縣后,大同縣已經跑下來了一筆一千多萬元的資金發展黃花產業
發展了的貧困縣被認為努力藏富,“小康”的大同縣,則看到了一頂貧困的帽子能帶來的實惠,努力爭取“貧困”。
王漢斌介紹,2003年劉俊雍任大同縣縣委書記時,就不斷向省里跑,2005年,大同縣成了財政轉移支付縣,當年轉移支付1710萬元,2010年財政轉移支付1.37億元。
2008年起,繼任的縣委書記王鳳瑞又繼續跑政策。
針對部分扶貧開發重點縣脫貧后不“摘帽”的現象,國家將確定貧困縣的權限從中央下放到地方各省、區、市。
大同縣曾寄希望于“局部調整”。因為貧困縣的總數不變,想要進入“貧困縣俱樂部”,就意味著要擠掉一個。
大同市的貧困縣中,靈丘經濟實力居首。但貧困縣的帽子誰都不愿摘。“暗戰”在所難免。
王漢斌認為,跑政策的雖然是縣政府為主體,實際上是在拼“領導的個人資源”。
大同縣的努力得到了回報。2011年底,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區,大同縣是山西省唯一以非國家級貧困縣身份入列的縣。
劃入了連片特困區,大同縣依然“心里不踏實”。2013年1月,王漢斌再隨縣委書記王鳳瑞去了省城,去山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
按王漢斌的理解,“片區”里的縣,應該享受“同等貧困”的待遇。但畢竟沒叫“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1月16日,在太原跑了半個月后,王漢斌與王鳳瑞終于拿到了享受“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同樣待遇的文件。
“有了這個文件,就好辦了。這就是尚方寶劍。”王漢斌終于有了底氣。
戴上貧困的帽子之后,按照扶持貧困縣“一縣一業”的要求,大同縣從省扶貧辦跑下來了1000多萬元資金發展黃花產業。1月18日,大同縣舉辦黃花產業推介會,要力爭將黃花產業做大做強。
1月21日,王漢斌接到了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局一個處長的電話,工信部要派人到大同縣接洽扶貧事宜。
資金、項目,開始注入這個新晉的貧困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