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印度共和國總理曼莫漢·辛格、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瑞士聯邦主席于利·毛雷爾、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9日上午乘專機離開北京,對上述四國進行正式訪問。
訪問時間是5月19日至27日,這是中國新一屆政府總理首次出訪。綜合新華社電
■ 解讀
中國-印度 首站選印度體現中方重視
外交部副部長宋濤:當前,亞洲在世界戰略全局中地位進一步上升,中印開展互利合作不僅潛力巨大,而且具有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李克強總理首次出訪首站選擇印度,體現了中國新一屆政府對中印關系的高度重視。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大洋洲研究所所長胡仕勝:中印兩國都是大國,不僅是地區性大國,而是在全球問題上都能發揮影響的大國。加之兩國都是金磚機制中的重要成員,因此,雙方領導人肯定會就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以及地區、全球性的議題進行充分的探討。李克強總理會向印度闡述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內政外交政策,就如何加大雙邊經貿關系,以及各自在地區和全球問題上的看法交換意見。
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孫士海:李克強總理與印度領導人的交流,肯定會是全方位的、宏觀的,主要是加強互信,也會涉及安全問題。
胡仕勝:2000年兩國的經貿額還不到40億美元,2012年達664.72億美元,縱向看兩國貿易發展很快。但是比起兩國的經濟規模,這個水平是比較低的。中國對印出口額占出口貿易總額不到2%,而印度對華出口則占本國出口的8%,雙方潛力巨大。
印度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量非常旺盛。印度的基礎設施落后,中國有資金、有經驗,兩國的互補性會更大。此外,印度軟件有優勢,中國硬件有優勢,如果實現軟硬結合優勢互補,就會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孫士海:中印兩國的基礎設施合作已進行多年,中國是印度最大的基礎設施承包國。印度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很多資金,對于中國而言,有很大的合作潛力。
中國-巴基斯坦 將加強經濟務實合作
外交部副部長宋濤:巴基斯坦是中國的重要鄰國和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李克強總理首訪選擇巴基斯坦,表明中國新一屆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中巴關系。此訪正值巴大選結束后不久,充分體現了中巴之間的高度互信和特殊友誼。
孫士海:總理訪問巴基斯坦,將主要集中在兩國務實領域的合作。過去中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軍事合作,之后會加強兩國經濟、人文等合作交流。在電力、人文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潛力。
胡仕勝:中巴之間,軍事、政治關系都相當好,只是經貿關系較弱。去年兩國經貿額突破120億美元,而此前常徘徊在五六十億美元。在改善能源供給、基礎設施等方面,可能與巴簽訂大的協議。中巴過去簽訂的協議不下六七十項,關鍵在落實。巴基斯坦國內過去的安全環境不好,當前環境較為穩定,新政府會更加注重工商環境的發展。因此,中國的大項目在巴基斯坦推進時會更加有的放矢,也會對巴基斯坦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有大的促進。
中國-瑞士 自由貿易協定會有突破
外交部副部長宋濤:瑞士經濟、技術發達,產業優勢突出。建交60多年來,中瑞高層互訪頻繁,經貿合作水平不斷提升,教育、科技、旅游、人員培訓等領域交流持續深化。兩國關系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國際關系學系副教授許鐵兵:中瑞自由貿易協定正在商談中,雖然目前還有些細節沒有解決,但是基本已經談妥。中國想通過和瑞士合作,讓瑞士在歐洲起到一個示范和樣板的作用。如果協議最終簽訂,就意味著瑞士是西方發達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區的國家,這對于中國也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
雖然中國已經和冰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由于冰島并沒有具體的支柱產業,相比而言,中瑞自由貿易協定的意義更加非同凡響。
中國和瑞士建設自由貿易區,對雙方來說都是雙贏。瑞士的銀行和金融業在中國獲得開業許可會獲得更大的便利,對中國而言,通過大公司設立分公司或建立合資公司的方法,會讓中國企業更有效地進入歐洲市場。
目前歐盟國家對中國仍有限制,但通過瑞士,可以繞過或者有效地降低和淡化這種貿易門檻,拓展中國企業在歐洲的市場,打開歐洲市場的大門。
中國-德國 期望帶頭降低貿易壁壘
外交部副部長宋濤:德國是歐盟大國,也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經濟合作伙伴。兩國各領域合作顯示出蓬勃生機。隨著兩國政治互信不斷提升,中德合作的戰略內涵日趨充實。兩國領導人對新形勢下深化中德務實合作、全面推進中德戰略伙伴關系具有高度共識。
許鐵兵:目前中國在國際社會面臨著一個身份變化,中國從過去的商品輸出大國,轉變成現在的資金輸出大國。而中國期望歐盟降低壁壘,減少對中國的刁難,敞開大門,歐盟的老大德國無疑是重中之重。德國在歐盟中的經濟體系是最健康的,成熟度也是比較高的。中國希望德國在降低貿易壁壘等方面,起到好的帶頭作用,而不是進行貿易保護。
與中日、中美關系不同,中德之間的爭議相對較小,中國同德國的經濟合作一直保持在穩定的水平,有利于中德進一步展開合作。
近年來,中國和德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政治互信度,而此次中國領導人訪德會加深這一點。在歐洲經濟危機時,中國對歐盟兩巨頭法國和德國采取了同等支持的態度,同兩國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互信度。前段時間,法國總統奧朗德訪華,加深了中法關系,而此次中國領導人出訪德國可以看做是對此的平衡。(高美 韓旭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