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叉草機活躍在泗陽的田間地頭,將打捆的秸稈裝車 張耀西攝
編者按:當前,各地陸續開始夏收,秸稈禁燒及回收利用的問題又一次擺在面前。
焚燒秸稈的危害盡人皆知,為什么每年還要強調禁燒?原因在于回收利用渠道不暢,農民難以從中得到實惠。解決秸稈利用問題,“堵”的同時,更要想辦法“疏”。
誰來疏?怎么疏才能收實效?本版自本期起推出連續報道,聚焦幾個地方秸稈回收利用的實踐,敬請讀者關注。
6月上旬,江蘇省泗陽小麥開鐮收割。作為全國產糧大縣,泗陽每年種植稻麥等糧食作物總面積125萬畝,年產秸稈65萬噸以上。就是這樣一個產糧大縣,卻連續三年沒有焚燒秸稈。這里的稻麥秸稈都到哪里去了?
“上線”
秸稈變成電
還在5月上旬,小麥剛剛揚花,泗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盧集鎮秸稈收購站就忙開了,員工們騎著車子穿行于田間地頭,與農民洽談麥草收購事宜,簽訂收購合同。
這家公司位于泗陽縣經濟開發區,靠燃燒秸稈發電。此時,兩臺15兆瓦發電機組正在滿負荷運行發電。泗陽縣委書記李榮錦介紹:“秸稈禁燒,不光是禁,重要的是如何轉化利用。這個秸稈發電項目,總投資3億元,這兩臺中溫中壓鍋爐每小時燃燒75噸秸稈,去年燒掉包括周邊縣區在內的稻麥秸稈35萬噸, ‘上線’電量超過2億千瓦時。”
這個“上線”的生物質發電項目,還催生出一個富民環保的生態產業。全縣不僅建成縣鄉鎮村四級秸稈收儲網絡,還建成2個3萬噸規模的秸稈收儲基地,在19個鄉鎮設立30個占地5畝以上的秸稈收儲站,配備切草機、打包機、吊機和地磅,在252個村各建立2個以上臨時秸稈收儲點。
縣里出臺了激勵農民參與秸稈收儲的一系列措施。由農委牽頭成立了秸稈收儲經紀人協會,在19個鄉鎮分別組建秸稈經紀人隊伍;按每噸215元的保底價收購秸稈;秸稈經紀人購買打包機、切碎機等機械,予以30%的優惠;收購時按照每噸7塊錢的標準補貼他們。
“秸稈經濟”讓一些頭腦活絡的農民看到了商機,紛紛從事秸稈收儲經營。全縣秸稈經紀人總數達到1120人,這些秸稈經紀人將收購的小麥秸稈集中到收儲點,然后統一運送至生物能發電廠,形成了秸稈“收購—儲存—運輸—發電”產業化格局。
“秸稈發電廠建起來以后,農民舍不得燒秸稈了,一畝地多收六七十塊錢不說,我們這些經紀人一年也能賺三五萬塊錢。”裴圩鎮秸稈經紀人李前軍說。
“入地”
秸稈變成肥
秸稈還田,也越來越受農民的歡迎。
夏收期間,泗陽蘇欣農機銷售處,仍然有農機手在購買秸稈還田機。副縣長劉娟說:“5月份以來,蘇欣、匯豐、華欣四家農機經銷商共賣出秸稈還田機266臺,是賣得最多的一年。
這幾年,縣里每年投入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資金500多萬元,凡是購買秸稈還田機、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秸稈切碎裝置的農民,縣里均給予一定比例的政策補貼。”
19個鄉鎮,每個鎮都有兩塊1000畝以上的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示范點,全縣252個村,每個村也有一塊500畝以上秸稈全量還田示范點,讓農民更直觀地看到其好處。去年,泗陽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面積達到70萬畝,實現“不著一把火、不冒一處煙、不污一條河”的總體目標,成為全省示范縣。
“每畝秸稈還田后相當于兩包碳銨、一包磷肥、12公斤鉀肥的營養,節約購肥費用130多塊錢。”縣農委主任徐光輝說,“秸稈還田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每還田1000公斤秸稈,可增加有機質150公斤,這對平衡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養分結構、減輕作物病蟲危害、提高糧食單產等都有顯著效果。”
縣農委檢測數據顯示:根據全縣19個鄉鎮秸稈還田試點麥田測產,小麥畝均產量比上年增加9.8%,比未搞秸稈還田小麥增產12.6%。
“進池”
秸稈變成氣
說起沼氣,很多人會想到那是畜禽糞便的“產物”。然而,泗陽農家建設的上萬個沼氣池,投放物都是稻麥秸稈,讓前來學習取經的人贊不絕口。
泗陽“沼氣熱”緣于當地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秸稈沼氣”,它為轉化稻麥秸稈找到了新的路徑。
在王集鎮武集村,縣能源辦主任莊曉峰給我們講述了“秸稈沼氣”的發明背景。老式的沼氣池都是靠豬牛羊糞便產氣,后來農戶養豬養牛少了,老式沼氣池也就用不上了;現在這種秸稈沼氣池是縣沼氣站技術骨干圍繞消化稻麥秸稈這個難題,經過反復試驗而成功發明的一種新型沼氣池。
這種“秸稈沼氣”每口池子總造價3500元,除去農業部和省財政補貼2500元、縣鄉補貼800元外,農戶只需掏260元。“秸稈沼氣”的優點和政府的高額補貼,激發了農民爭相建設“秸稈沼氣”的熱情,目前,全縣已經建成“秸稈沼氣”池16000多個。
據悉,“秸稈沼氣”池每次可以投放麥草、稻草、玉米秸稈100公斤左右,全年更換稻麥秸稈8次,作物秸稈進池后,10天左右即可產氣,每天產氣約1.8立方米,可供5口之家燒飯炒菜用。
說起“秸稈沼氣”,愛園鎮張唐村村民王彩萍快言快語:“往年到了麥收時節就發愁,就想一把火把秸稈燒了,可又怕污染了空氣;自從建了這新式沼氣池,四五畝地的麥草都被它包了,家里家外干干凈凈。”
“睡炕”
秸稈變成菇
王鑫是泗陽縣有名的蘑菇大戶,在他的菇棚內,經過發酵的麥草靜靜地躺在一層層菇床上,菇床上長著白花花的蘑菇,煞是喜人。
在泗陽,像王鑫這樣利用麥草種植蘑菇的大戶有2836個。近年來,當地把食用菌生產作為轉化稻麥秸稈、發展生態農業的主導方向,走出一條“點草成菇”、“變廢為寶”的成功之路,獲得了“全國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示范縣”的榮譽稱號。
發展秸稈蘑菇離不開政府的推動。泗陽先后出臺多項優惠政策,扶持發展食用菌生產。“政策效應”使全縣食用菌生產總量得到了快速擴張,栽培模式也由“地棚”全部升級為“立體菇房”,逐步形成了以愛園、王集、裴圩等鄉鎮為中心的食用菌“產業板塊”,建成以2836個食用菌種植大戶為主體、以15家食用菌生產企業為骨干、以9家科研院所為指導的國家級“菌事聯盟”,全縣食用菌栽培面積達到2.08億平方尺,其中以秸稈為原料的食用菌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尺,每年消化約1億公斤的稻麥秸稈。
2010年以來,泗陽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連續三年達到100%。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