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昆明小升初考試考場外,眾多家長在守候。
張 悅攝(人民視覺)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總繞不開擇校這道檻。年初,教育部要求制定措施解決大城市中小學擇校熱問題,各地通過公開搖號、指標到校、嚴控擇校比例等遏制擇校熱。然而,“民辦擇校大戰”卻愈演愈烈。從6月底到7月中旬,廣州、鄭州、昆明等地接連上演“萬人趕考民校學位”,“掐尖”競爭十分慘烈。
盡管“公辦保公平,擇校到民辦”漸成共識,盡管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校占比并不高,但少數的擇校現象“卻弄得整個社會很焦慮”。家長的擇校沖動為何始終強烈、學生的升學負擔何時才能卸下?在逐步實現“公辦不擇校”后,民辦擇校已然成為中國教育的新熱點。
——編 者
火爆
趕考成風,有考生同時報7所民校,錄取率遠低于高考
7月16日,鄭州“小升初”民辦校測評放榜結束,考生和家長的“擇校題”也到了要交卷的時候。
“河南省實驗文博學校招10個班,當天考試共有132個考場,一個考場只有三四個人能考上,比高考還難。”考生家長胡越感慨。據了解,文博學校14∶1的報錄比例還不是最高的,15000名考生爭奪鄭州實驗外國語中學500個名額,報錄比例竟然高達30∶1。
不只鄭州在這個夏天經受著擇民辦校的“炙烤”。“天河外國語學校和育才實驗學校都招了我兒子!”家住廣州市天河區天府路的何先生一家近來沉浸在喜悅中。因為嫌劃片內的公辦初中質量不高,他果斷選擇了“民辦擇校路”。
雖然兒子的上榜讓何先生“押對了寶”,但民辦擇校的火爆也讓他記憶猶新,“家長們帶著孩子四處趕考,手拿四五張準考證的考生比比皆是。”據統計,廣州市共有民辦初中152所,其中組織考試的大聯盟12所、小聯盟5所,今年計劃招生4815人,報考人數則多達26475人,報錄比例達5∶1。
同樣的擇校壓力,昆明市五華區的張女士感同身受。“民辦校每年學費七八千元,公辦校不要學費,但因為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家長們不惜花費大量精力和金錢,讓孩子擠民辦校。”她說,身邊考生中最多的報考了7所民辦校。
按照規定,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考試升學,小升初就近劃片派位錄取。近年來,一系列“禁令”已讓公辦中小學擇校的空間和比重逐步減少。“其實,我們在公辦校基本實現了就近免試入學,只是在民辦校存在擇校現象,但就是這少數的擇校現象,卻弄得整個社會很焦慮。”一位教育部門官員曾如此抱怨。
盲目
擇校只看升學率,為應試上補習班,未畢業先“試考”
在廣州市二中應元實驗中學,記者問一位考生“是否有信心考上”,誰想到這個小男孩笑著說,“我今年才上五年級,媽媽說讓我來提前體驗。”這樣的特殊考生并非個案。一位家長說,很多非畢業生都來“試考”,“花幾萬元報的培訓班有沒有效果,考一次民校聯考就知道了。”
為考民辦校而上補習班,幾乎是各地考生共同的必修課。“民辦校考題多是書本外的知識,必須參加補習班,女兒六年級一年的補習費大概11000元。”昆明考生家長張女士說,補習了不一定考得上,但不補習一定考不上。鄭州一考生家長則直言,孩子從四年級就開始準備小升初考試了,“這在他們班里非常普遍”。
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校不得以任何名義進行任何形式的招生考試或測試,民辦校招生必須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主要錄取依據。但不少家長卻表示,目前各地民辦校招生仍是看考分、排名次,甚至導致明令禁止的奧數班等死灰復燃。“如果民辦校不取消入學測評,僅要求公辦校劃片接收,小升初免試不過是‘皇帝的新衣’。”教育界人士李建梅說。
讓家長們糾結的,還有放榜后的選擇。當各校錄取名單出爐,“育才和僑外,選哪個”之類的求助網帖大量出現。“當初抱著不能錯過的心態,只要時間湊得開,就盡可能考,但對學校有什么特色和優勢、自己孩子適合什么學校,并沒有清晰認識。”梁女士的話,代表絕大多數家長的擇校心態。廣州某知名中學校長表示,很多家長擇校時只追求升學率,反而忽視了學校服務、人文氛圍、教學理念等,“國外家長是為特色而擇校,我們卻是盲目擇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