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以來,我國多地持續出現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超過40℃。在這種高溫天氣下,廣大公安交警、巡警、社區民警等頂著烈日,冒著酷暑,仍然堅守工作崗位,戰斗在執勤執法第一線,維護社會安寧,服務人民群眾。
連日來,《法制日報》記者分別在北京、重慶、杭州、武漢、南昌、南京6個城市,采訪直面高溫考驗的一線執勤交警,感受他們保安全保暢通的為民情懷。本版今天推出“體驗高溫灼烤下的交警”特別報道,敬請關注。
北京長安街交警在蒸籠中呼吸汽車尾氣 頂毒日泡汗海是交警的職責
35℃,這是7月30日北京最高溫。
14時,幾無遮擋的天安門廣場東側長安街,肉眼可見的蒸騰的汽車尾氣、排著長隊的車輛、四處尋找遮陽逃避直射的行人……高溫帶來的窒息感,比簡單的度數具體得多。
此時,北京市東城區交警支隊帥府園大隊民警冀海軍,正站在馬路正中央的車流中疏導交通。
墨鏡、手套和警帽,是他應對太陽曝曬的全部裝備,被汗水浸濕的衣服緊緊貼在身上。汽車經過時帶來的熱浪,同在驕陽下的《法制日報》記者都會不自覺地扭頭回避,而他卻始終保持挺直的站姿和規范的手勢。
“每輛汽車的發動機就是一個小火爐。”冀海軍告訴記者,長安街交通流量很大,路面上的車幾乎一直都是密密麻麻的,加之柏油路面本身反熱,滾滾熱氣從褲管中直往上躥,“整個人就像是在一個蒸籠里。”
冀海軍和另外兩名同事要從早上8時開始執勤到18時,每3個小時進行輪換。他今天白天的執勤時間是11時30分到14時30分,正是一天中最熱的時間。
“一般如果氣溫在三十五六攝氏度的話,地面溫度怎么也得有50℃了。此后溫度每上升一度,人體就會感覺上升好幾度。”冀海軍說,站在車流中間,滾燙的空氣中混雜著刺鼻的尾氣味,經常感覺呼吸困難。
半個小時后,冀海軍的同事張鵬星來替換執勤。“我已經黑得不能再黑了。”這位年輕的小伙子笑著對記者說,由于長期受到陽光暴曬,整個人就像是剛從海邊度假回來一樣,但不是泡海水而是泡汗水。
說話這番功夫,張鵬星已經開始冒汗。他取下警帽和墨鏡擦汗時,記者發現,有墨鏡遮擋的地方明顯要比其他地方白許多,“這是反過來的熊貓眼。”張鵬星打趣道。
與冀海軍濕透的警服相比,張鵬星尚未被汗水浸濕的警服顯得好看了很多。“為了吸汗,我里面還穿了一件背心。”張鵬星解釋說,他寧愿熱一些,也不愿意被濕衣服“包”起來。
剛說了沒兩句,張鵬星就“撇下”記者,往路中間走去,記者剛想喊他,卻發現一個小伙正欲穿行馬路。“同志,你好,這里不能直接過馬路,請您再向前走從地下通道過路。”張鵬星為小伙指明方向后,又左右看了一圈,以確保沒有其他行人穿越馬路。
張鵬星告訴記者,天安門廣場游客很多,除了指揮疏導交通,最“繁重”的工作就是為游客指路。“節假日,嘴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
“同志,請問長安街上哪里可以打到出租車?”在耐心為這名游客講解后,張鵬星對記者表示了一下歉意,拿起一直放在路邊,已經曬得溫熱的礦泉水猛灌了兩口。
“這水基本沒有解渴的作用,就是為了保持體內的水分。”張鵬星告訴記者,一次執勤要喝3瓶到4瓶礦泉水,但是基本只用去一次廁所,因為“出汗全給蒸發了”。
在被問及是否有高溫補貼時,張鵬星想了一下說,“有是有,不過我沒有關注過,不知道具體有多少。”
“不只是指揮交通保證交通順暢,曬太陽也是我們交警的工作職責之一。”被問及在高溫下執勤,有沒有什么特殊需求時,冀海軍說,希望市民在夏天出行時,能夠多加注意,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同時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減少矛盾發生。 本報記者蔣皓
重慶臨江門民警一天在崗亭指揮12小時 熊貓色見證交警堅守崗位
本報記者徐偉本報通訊員印心
連日來,山城重慶成為名副其實的“火爐”。室外氣溫連續超過42℃,地表溫度已逼近60℃。
7月28日15時,《法制日報》記者趕到被譽為“山城第一崗”的臨江門崗亭。臨江門路口是車輛進出解放碑中央商務區的咽喉要道,共計11個方向的車流在此處匯合分流。
當記者到達臨江門路口時,重慶市渝中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隊解放碑大隊民警徐碧正在崗亭指揮交通,另一位民警鄒昌杰則在崗亭周邊協助指揮疏導。記者注意到,過往車輛川流不息,但在民警的指揮下井然有序。
解放碑大隊大隊長唐輝告訴記者,臨江門路口平峰時平均每小時車流量3000多輛,早晚高峰時可以達到6000多輛。整個臨江門崗組有4名民警,實行兩班倒的工作制。兩名民警早上7時30分就開始工作,一直到19時30分結束,民警每天在崗亭指揮12個小時。
記者拿出隨身攜帶的溫度計,顯示為44℃。記者走進崗亭,清楚地看到兩位民警滿臉的汗珠,身上的警服早已濕透,手中的溫度計則升到46℃。
26歲的鄒昌杰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告訴記者:“執勤完晚高峰回到家,我們一個個像剛從水里撈出來似的。白天警服濕了干,干了濕,回家都成了一片一片白色的鹽漬。”
“長時間在烈日下工作,我們個個都曬成了熊貓色!”徐碧邊說邊挽起衣袖脫下白手套。記者發現,徐碧的胳膊上陽光能曬到的皮膚和沒曬到的皮膚黑白分明。
“每個民警都是這樣,家人都開玩笑地叫我們熊貓。”徐碧自豪地說,但是每天看到最繁忙的路口車輛通行有序,再苦再累也值得。熊貓色是重慶交巡警堅守崗位的見證,更是我們親民愛民的標志。
臨江門路口旁是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每天前往就醫的市民絡繹不絕。16時30分,一輛小轎車停在醫院對面,很快便造成交通擁堵。
徐碧見狀,立即跑了過去。此時,駕駛員攙扶著一位老人坐上輪椅,準備送往醫院。徐碧迅速接過老人的輪椅,“我把老人家送到掛號處等你,你趕緊將車開到醫院的車庫,這里停車已經嚴重影響了交通……”他一邊口頭警告駕駛員,一邊將老人攙扶進醫院。
回到崗亭徐碧又繼續疏導交通。17時,附近小區的幾名居民送來親手熬制的綠豆湯。“交巡警真是好樣的,每天在崗亭指揮交通,真是太辛苦了,太感謝你們了,喝碗綠豆湯吧!”67歲的陳萍老人告訴記者,看著太陽這么毒,她們自發湊錢買來綠豆給交巡警們熬湯喝。
17時30分,一陣烏云飄過,突然下起了暴雨。時間持續不長,大約十幾分鐘。兩位執勤民警被淋得全身濕透。然而,氣溫卻沒有一絲降低,反而因路面溫度的蒸騰,感到更加悶熱。短暫暴雨過后,毒辣的烈日又回來了,民警們不敢有絲毫懈怠,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晚高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