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守“底線”不能僅靠一紙嚴判
教師猥褻女童、醫生販賣嬰兒、法官集體招嫖……本該受人尊敬的“神圣”職業,近日卻頻頻曝出令人發指的丑惡事件。作惡者終將受到法紀的嚴懲,但類似行徑對其職業形象的破壞,及其帶給人們的心理沖擊,絕不是一紙判決就能救贖的。
無論是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還是“白衣天使”醫生,或是代表公平正義的法官,天然就比其他職業有著更高的道德要求和公眾信任。醫生 “拒絕一切墮落及害人行為”的希波拉底誓言,法官入職時“恪守職業道德”的誓詞,就體現了其行為約束的嚴格標準。此類行業從業者利用職業的便利和權力徇私枉法,不僅不易被察覺,還將侵蝕整個社會的信任之基,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
如果說個別“害群之馬”難以避免,那么當“禽獸教師”接連出現,產科醫生一再賣嬰,多名法官集體淪陷時,我們有必要反思:當前一些職業管理中是否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和紕漏?對教師、醫生和法官等特殊職業人員的考核是否過多倚重技術優劣,缺乏對道德水準的重視和考量?
“德者才之帥也”,特殊行業職業道德建設尤為重要。教師、醫生和法官等職業,承載著極其厚重的社會信任。遺憾的是,當前對此類特殊職業考核中,輕職業道德重職業技能的現象比比皆是,在一些職稱評比、職位選拔過程中,職業道德往往被拋之腦后。陜西富平醫生販嬰案涉案醫生就曾因醫德差被撤職,但之后居然被提拔為產科副主任,再次手握事關嬰兒生死去留的大權,其中考核標準的巨大偏差一目了然,卻長期被熟視無睹!
責任越大,所受的約束就應該更嚴。9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對幾起侵害學生的惡性案件作出回應,要求對教師中的敗類堅持“零容忍”;同一天,陜西省衛生廳提出,要查找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醫德醫風建設存在的漏洞。我們期待相關表態能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建章立制,通過有效的約束監督機制,防范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重塑良好的職業形象和公眾信任。(記者 閆祥嶺 姚友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