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柯達一舉成名的相機和膠卷已不在,重組后的柯達將轉型為一家以商業影像業務為重心的技術型公司。
在經過了歷時一年半的破產重組后,柯達公司昨日宣布正式退出破產保護。公司高管同時透露,已完成了重建流程中的最后一個步驟,包括將個人影像和文檔影像兩大業務剝離給英國KPP公司。這也意味著令柯達一舉成名的相機和膠卷已不在,重組后的柯達將轉型為一家以商業影像業務為重心的技術型公司。
剝離個人及文檔影像業務
自2012年1月申請破產保護之后,柯達一直在出售資產和剝離非盈利業務,圍繞商業影像業務實施重組。轉型期間,柯達精簡了業務,把發展重心放在了商業影像上。
柯達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彭安東昨日宣布,柯達已完成了重組流程中的最后一個步驟后,并脫離了破產法第11章的破產保護條例,成功地實現重組。
商報記者了解到,柯達已經將公司的個人影像以及文檔影像兩項業務拆分剝離給英國KPP公司(即柯達英國子公司的一項長期養老金計劃)。這解決了柯達龐大的養老金開銷。
與此同時,柯達成功完成了6.95億美元的退出金融額度協議,完全清償了DIP借款方和第二位質權債券持有人的全部債務,并完成了權利發售工作以從無擔保債權方處共獲得了約4.06億美元的新股權投資。
柯達方面表示,其舊股票將作廢,債權人將獲得重組后公司的股票。目前,柯達已經向紐約南區的美國破產法庭提交了重組計劃有效性的通知。一旦該計劃生效,柯達之前所發行在外的所有普通股和股東權益都將被核銷。柯達已經向權益發行的參與方發行了新一類普通股股份,并即將根據重組計劃向無擔保債權方發行更多的此類股份。柯達預期在9月底之前會向無擔保債權方進行首次配股。
柯達由美國發明家喬治·伊士曼于1880年創建,總部位于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市,該公司曾是全球信息影像行業的龍頭老大,業務遍布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員工約8萬人。
彭博社數據顯示,柯達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于1996年和1999年登峰造極,達160億美元和25億美元,柯達股價則于1997年創出92.875美元的高點。柯達曾是全球最大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供應商,被稱為膠卷時代的“黃色巨人”。
直到2005年左右,柯達還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但在從膠卷向數字的轉型中,柯達受累于高額的員工退休金和一拖再拖的數碼業務進程,該公司負債67.5億美元,終于在2012年1月時,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此后,柯達進行了一系列重組。有統計顯示,為順利走出破產保護,柯達關閉了其在全球的13家工廠、裁員近5萬人,減少了約41億美元的債務。
轉型專業商業影像公司
重組后的柯達已轉型為一家以商業影像業務為重心的技術型公司。柯達將通過其顛覆性的技術和突破性的解決方案向產品貨物包裝、報業、雜志書籍、圖文傳播及功能性印刷行業的客戶提供服務。柯達也向娛樂影像及商業影片提供領先的產品和服務。
彭安東說:“通過轉型和重組,柯達已經獲得了復興。我們擁有精簡的組織架構、強大的資本結構以及健康的資產負債表以及行業中最好的技術。”
柯達方面介紹道,公司目前在研發過程中的最大一個項目是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制造更便宜的觸摸屏。目前的觸摸屏要使用一種叫銦的稀有金屬,柯達想利用自己的印刷技術使用銅和銀等金屬替代。除了更加便宜,新技術還可以讓觸摸屏彎折。
此外,柯達還希望利用這項技術最終實現智能包裝,包含感應器的這種智能包裝技術可以告訴消費者一包食物放在冰箱外的時間是不是太長了。
據介紹,柯達正在設定利潤增長的軌跡。其中,柯達亞太區業務穩步發展,在商業和票據市場、報紙和圖書出版市場、包裝市場和企業管理等細分領域,均保持了快速增長。目前,柯達亞太區業務規模已超10億美元,擁有6個制造工廠、3個研發中心及4000多名員工,在13個國家設有辦事處。
柯達亞太區總裁路易表示,鑒于目前柯達已將“個人影像”和“文件影像”兩大業務拆售給英國KPP公司,柯達亞太區業務規模減至7億美元,未來目標是在3年內再做到10億美元,占據全球業務的26%-27%。
在中國,“十二五”規劃中印刷數字化工程和綠色印刷都是國家發展的重點,柯達表示也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的增長前景。柯達大中華區總裁王兵稱,上述兩項資產剝離后,柯達在中國地區的業務規模約有1.5億美元。相信隨著國內對包裝技術和綠色環保的要求的提升,中國地區業務也希望在未來三年達到3億美元的業務規模。
但也有預測稱,在商用市場,柯達同樣將面對激烈的競爭,而公司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并不明顯。比如,柯達已經出售了大量的核心技術。去年,柯達通過出售1100項涉及數字成像的專利技術獲得了5.5億美元的收入。(林蓓)
[ 新聞鏈接 ]
轉型后柯達能否在
數碼時代殺出一片新天地?
《今日美國》稱,柯達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設立了戰略,但是前景仍然是一個未知數。世界級風光攝影大師查理·韋特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表示,柯達正涉入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數碼市場已經有佳能等行業巨頭虎視眈眈,柯達必須極具想象力、努力拼殺才能爭奪這一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柯達作為數碼市場的遲來者,只有具備突破性技術和差異化的價值主張才能成功。此外,盡管數字化了,但是新柯達是一個企業對企業的公司,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和普通消費者有著緊密關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