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業吃“苦”
“現在種甘蔗日子沒有前兩年好過了啊!”自2012/2013榨季開榨以來,記者多次接到廣西崇左市老蔗農梁恩的電話。電話中,梁恩訴苦的內容五花八門:甘蔗收購價下調了;砍蔗工人的費用上漲了;糖廠拖欠甘蔗款了……感覺到糖味變“苦”的,不僅是梁恩這樣的普通蔗農,制糖企業的負責人同樣感覺“壓力山大”。
“下半年即便我們盡最大努力,最好的結果也就是盈虧相抵。”南寧糖業董事長肖凌說。南寧糖業是國內大型糖業上市企業。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南寧糖業凈利潤虧損1.19億元,凈利潤同比降幅高達268.7%。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南寧糖業已經出現虧損,如果2013年繼續虧損,將被“*ST”。
肖凌說,在廣西制糖業,南寧糖業的成本控制算是做得比較好的。他推算,2012/2013榨季,廣西將有約六成制糖企業面臨虧損局面。廣西糖業協會理事長農光表示,當前廣西糖業的形勢確實不樂觀,“預計本榨季虧損總額在30億元左右”。
廣西是國內的食糖主產區,年食糖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制糖業多項標準均走在國內同行前列。廣西糖業不景氣,其他產區更是如此。
有關專家估計,2012/2013榨季,云南糖業企業2/3以上面臨虧損局面,海南、黑龍江等地糖業企業則幾乎全部虧損。“當前糖業的虧損是行業性的,預計本榨季全國糖業虧損額將在100億元左右。”中國糖業理事長陸寶明說。
農光認為,明年國內食糖產銷形勢難有明顯好轉,且由于制糖企業虧損,信用評級降低,獲得銀行貸款將更為艱難。
記者采訪的制糖企業負責人普遍憂心忡忡,一些人表示:再這么下去,都不知道怎么經營了,要不要繼續扶植蔗區和農民也是個未知數。
進口糖的重壓
一般來說,供求關系被認為是影響國內糖價最為關鍵的因素。2008年~2010年,國內糖價一路走高,與那幾年受極端天氣影響,國內糖業大幅減產密切相關。到了2012/2013榨季,國內各食糖主產區產糖共計1306萬噸,這與1350萬噸的食糖需求量基本平衡,可為何糖價始終“跌跌不休”?
業界人士認為,這與低價進口糖大量涌入密切相關。據海關統計,2012年10月至今年7月底,本榨季共進口原糖250萬噸。
“進口糖生產成本遠遠低于國內生產成本,導致國內糖業根本無法與之競爭。”陸寶明說,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食糖生產的主要原料糖料蔗的種植成本過高引起的。他介紹,由于良種缺乏、水利基礎設施滯后及先天自然條件限制等原因,我國糖料蔗的種植成本遠遠高于國際水平。
近幾年來,隨著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廣西甘蔗收割人工成本從2010年的80元/噸不斷上調,目前每噸已經達到120元~130元,個別地方甚至高達150元/噸。
肖凌說,不算農民自己投入的勞動力,糖料蔗的種植成本也接近400元/噸,按475元/噸的收購價計算,“農民不過掙了一點辛苦錢”。而印度、巴西等國糖料蔗成本換算成人民幣不足300元/噸。
糖料蔗的成本占制糖總成本的70%以上,種蔗成本過高直接影響企業競爭力。當前,國內制糖成本每噸高達5200元~5400元,而據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消息,7月份我國進口加工成品糖平均成本僅為4207元/噸,比廣東銷區糖價低1278元/噸。
進口糖不斷涌入,意在保價托底的國家收儲效果也顯得“捉襟見肘”。本榨季以來,為防止糖價過度下跌,國家已經分兩批共收儲食糖180萬噸,但從實施效果看,糖價下跌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業界關于收儲到底是“托得住的底”還是“堵不住的漏”的爭論不斷。
更令制糖企業恐慌的是,進口糖數量仍呈快速增長之勢。根據中國糖業協會提供的數據,近兩年全國進口原糖加工能力從300萬噸猛增至近700萬噸,還有新的原糖加工企業正在籌建。廣西農墾糖業集團副總經理唐紹雄分析,這意味著國內供給將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即便是國內食糖產量出現下降,“也很快會被進口糖填滿”。
蔗農利益如何保護
“糖業很有特點,雖然屬于輕工業,卻與農業密切相關。”農光說,糖業企業虧損,與此相關的數千萬蔗農的生計受到影響。
為保障原料蔗的生產,廣西絕大部分制糖企業都會為糖農提供良種、機耕、肥料、蔗區道路等方面的補貼。然而,本榨季以來,制糖企業在這方面的支出大幅削減。
南寧糖業透露,在企業發展高峰期,公司一個榨季在農務方面的支出達2.7億元,而本榨季僅為2000萬元。“實在是無能為力了”,肖凌說。據記者調查,由于制糖企業現金流緊張,上世紀90年代糖業市場化改革前期飽受詬病的給農民“打白條”現象再現苗頭。
糖業“寒冬”似乎成了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結果,我國配額外進口糖關稅從2004年降低至50%,并同時打破國家對食糖進口的壟斷。WTO規則之下,中國農民的利益如何保障?
新湖期貨高級分析師詹嘯認為,國家對蔗農進行直接補貼是最為立竿見影的辦法。詹嘯說,通過國家對蔗農的補貼,制糖企業生產成本也可以降低,從而幫助企業渡過當前難關,避免出現行業性的全面虧損,為國內糖業實現技術升級和調整贏得寶貴時間。同時,相比工業環節的補貼,在甘蔗種植環節補貼農民可以規避國際上對我國不正當競爭的指責。
不過,業界普遍認為,對糖農進行補貼只是“權宜之計”,未來通過推動土地流轉、加快蔗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機械化生產、加快良種研發等方式提高糖業尤其是甘蔗種植的勞動生產率,才是長遠之計。
近兩年來,在有“中國糖都”之稱的廣西崇左進行的蔗區土地流轉試驗證明了規模化生產的必要。在崇左一些項目區,土地流轉后,甘蔗生產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和滴灌得到推廣,項目區平均畝產甘蔗可達6.5噸以上,比往年多2噸以上,個別甘蔗品種畝產甚至達到11噸。
業內專家表示,國內糖業必須加快提高甘蔗種植的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這樣才能在與進口糖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