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過去一年,北京許多墓地的上漲幅度超過房價漲幅。事實上,在人口密度遠遠高于北京的發達國家大都市,并沒有出現如此驚人的天價墓地。
不止墓地一項,殯葬業諸多環節中的高利潤,令人咋舌。
殯葬行業內存在壟斷,墓地供地不足且存在城鄉雙軌制,以及管理部門“既當裁判員,也當運動員”,都是天價墓地頻現的誘因。
但即便墓地貴過房價,一樣有市場需求,背后則是部分人“薄生厚死”陳腐觀念作祟——生前舍不得為老人花錢,卻在乎過世后的奢侈和虛榮。一個耐人尋味的追問是:對于晚輩而言,為何不能把用在購置墓地上的一擲千金,讓老人的晚年過得更舒適?
對于土地資源稀缺的都市而言,移風易俗,普及壁葬等綠色殯葬,尤為急迫。
日前,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門口,一塊告示牌上敬告前來辦理骨灰存放的親屬,暫時拒絕接收存放逝者骨灰。公墓緊缺問題再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在北京,作為人生的“最后一站”的公墓市場現狀如何?又是誰在推動著墓地價格一路飛漲?
墓地熱樹葬冷
位于豐臺區的思親園陵園,據稱是“距市區最近、最便捷”的陵園。乘坐地鐵房山線到大葆臺站后,地鐵站周圍的冷寂、道路邊飛揚起的施工塵土,都讓人驀地感覺一股遠離城市的荒涼撲面而至。
“起價39600元,這個價格在北京市算便宜的。”思親園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在該園西北方位的墻根邊看到,兩排還未刻上碑文的墓碑已經立好,數量非常有限。
北京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王琦坦言,從長遠來看,北京確實存在墓地資源緊張的問題!吨袊鴼浽崾聵I發展報告(2012-2013)》也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城市死亡人數逐年增加,城市公墓需求日趨緊張。
“2010年前后就已經飽和。以后就算有,也會很少,并且只能見縫插針地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的八寶山人民公墓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在海淀區,西靜園公墓工作人員稱,該地的墓地售賣已經停了好幾年;而萬安公墓在今年6月份已暫停出售,當時的價格為78000元;位于西山風景區的金山陵園88000元的墓地也只剩10多個,而下一批會漲10000元;離市區超過30公里的溫泉墓園則稱還有起價為72000元的墓地,但依舊火爆。
“如果實在承受不起,還可以選擇骨灰海撒或者樹葬和壁葬。”一位銷售中介人士說。
讓骨灰隨海而行,這無疑比傳統墓葬更節約土地資源。目前,發放骨灰撒海補貼也已成為北京市民政局一項惠民便民的新政。
雖然價格低廉,但以海撒為代表的生態葬式卻遭冷遇。北京市民政局發布的數據稱,2012年北京市各種生態葬式還不足骨灰安葬總量的10%。
在思親園,記者看到植樹葬位于西南方位的不規則角落里,弧形花壇里種植著一簇簇側柏,樹高不足1米。植樹葬均價未過萬元,陵園的經營者似乎也并不著急開發。“墓地價這么貴,根本沒法兒做。”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雙軌下的經營亂象
作為殯葬改革的一個縮影,公墓大量涌現的歷史,要追溯起來還是在上個世紀晚期。
根據1985年出臺的《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在全國范圍內劃定火葬區和土葬改革區。人口稀少、偏僻山區,交通不方便的地區才能實行土葬、建設公墓。
業內人士也指出,火葬后的骨灰最好是放置在骨灰甕中,再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然而,幾千年“入土為安”的觀念,還是極大地刺激了國人對現代公墓的需求。
“生態葬式不能再取出、并且可降解,還是傳統的墓地更好。”在幾番問詢后,數家陵園的業務員均給出了相似的建議。大多數陵園會不約而同提起的則是公墓的“真材實料”與“假冒偽劣”之分,“可以上網查一下,我們在33家合法經營性公墓名單里。”長安園骨灰林的工作人員說。
民政部在1992年發布的《公墓管理暫行辦法》中,將公墓分成兩類,一種是經營性公墓,是為城鎮居民提供骨灰或遺體安葬實行有償服務的公共墓地,屬于第三產業。另外一種則是公益性公墓。據規定,公益性公墓是為當地農村村民提供遺體或骨灰安葬服務的公共墓地,可以說是在農村推廣火葬的產物。
目前,北京市的合法公墓共有104處。其中北京市民政局審批的經營性公墓有33處,其中,市屬16家、各區縣17家;各區縣民政部門審批的公益性公墓有24處,鄉鎮自建公益性靈堂47處。
建立經營性公墓,須由建墓單位向縣級民政部門提出申請,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批準;建墓單位還需持批準文件,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領取營業執照,方可正式營業。相比之下,建立公益性公墓的程序相對來說就更簡單了,只須由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報縣級民政部門批準。
然而,隨著改革的推進,以往由政府管理的殯葬事務逐步“交給了市場”。面對豐厚的利潤,雙軌制下亂象隨之愈演愈烈。
“現在很多公益性公墓與經營性公墓是一樣的,經營活動一個都沒有少。”中介人士向記者透露。同樣是在豐臺區,距六環出口1公里玉葉陵園在售墓型起價為22800元,與思親園的39600元和太子峪陵園49800元相比低太多。相比于其他對“身份問題”諱莫如深的公益性公墓,玉葉陵園則在官網上坦陳了公益性身份。
《殯葬管理條例》的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公益性公墓的管理者不得利用公益性公墓從事經營活動。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王宏階也曾表示:“公益性墓地是本村、本鎮居民,或者村民的一種福利,主要是解決我們村民,或者鎮民逝后的安葬,公益性是免費或者按成本收費的,是有非常嚴格的限制的。”
但是,公益性公墓違規從事與城鎮居民相關的經營活動,已經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然而,對許多民眾來說,性質問題或許并不是特別惹眼,價格才是實實在在的衡量標準。
“買一個偽劣產品,放心嗎?說不定以后會拆,去哪兒能訴苦?”思親園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價格飛漲超樓市
2013年4月,太子峪陵園的最低墓價為45800元,而現在則是49800元,價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猛漲了4000元。
“賣完這一批39600元的,下一批的價格肯定會比這貴”,“賣72000元的,下一批可能有60000元左右的墓穴,但是一般都會更貴,現在都還不確定,要等下一批開發了才知道”,“現在暫時沒有墓地,明年四、五月再打電話來問,價格會更貴……”
在所有的咨詢中,記者都被墓地銷售人員反復地“灌輸”公墓開發、售賣的理念:“賣完再開發,開發必漲價。”
記者在思親園也看到,西北沿河道的方位還留著占地面積不大的一片土地,墓穴已經建好,但是墓碑還未立起。而在靠近陵園中心的區域,一大片完整的裸露的黃土地仍空蕩蕩地留著。
已開發土地的收入已經被開發商盡數收入囊中,而空空如也的未開發土地更預示著未來的巨大獲益。“墓地開發就是這樣。實時開發,很多成本都沒辦法估算。誰也不知道下一片土地將什么時候開發。”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在公墓行業內部,似乎也不謀而合地達成了“賣完一批、開發一批”的約定,難逃囤積居奇謀求暴利之嫌。
“故意地囤積資源可能也談不上,但是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墓地的周期只有20年,如果一次性開發完了,以后怎么辦?況且,成本隔一年就會變一個樣。地賣完了,能獲得收益的只剩下管理費用。但相比于管理支出費用,這畢竟是杯水車薪。”一位墓地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在許多土葬文化同樣濃郁的亞洲大都市,墓地枯竭都已經成為管理者的案頭難題。推廣壁葬等節約土地的安葬方式,試驗樹葬等綠色殯葬方式,并對困難群體在殯葬問題上實行一定的保障救濟,正在成為這些都市破解墓地問題的方法。而簡約化的安葬方式,通過政府的有效宣傳,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認同。以日本東京都為例,今年8月底報名參加樹葬者是去年的10倍。
而在我國,惠民殯葬服務體系正在建設中,“其實,有很多墓地,用來存放骨灰盒的壁葬墻,遠遠沒有放滿。”在北京市昌平區的一家陵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但是,為了獲利,墓地銷售人員不會向市民推介這種安葬方式。”缺乏社會責任、唯利是圖的營銷與許多人傳統思維中的“厚死薄生”結合,共同構筑了天價墓地這個病態市場。
專家建議,在改善殯葬供地結構,打破管理壟斷,加強行業管理的同時,政府更應著力于改變舊時的殯葬理念,并在完善法治的前提下,建立一個新型墓地開發制度體系,為綠色殯葬廓清航道,方為根本解決問題之道。記者 趙 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