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之聲最近推出特別策劃,報道了“煙臺大學7位保潔員老人自發吃學生剩飯,以身作則提倡勤儉節約”的事跡,引發了大家的思考。走出校園,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奢侈浪費現象同樣存在。
生活富裕了,勤儉節約的美德還要不要提倡?是不是想要的東西都買回家,不計成本的高消費才算是講究生活品質?來聽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由保潔員吃學生剩飯引發的思考》第六篇:勤儉節約和過好日子是否矛盾?
你是否意識到了發生在身邊的浪費?正在讀小學二年級的天天有自己的觀察。
天天:在學校就,每次有人吃三兩口飯就把飯擱回去;有人鉛筆不當鉛筆,當飛鏢;還有的人扔橡皮,要不然就是掰橡皮。
意識到身邊的浪費現象,是厲行節約的第一步。走進大學校園,正在讀大三的小谷覺得,對于浪費,不少人還是在“明知故犯”。
小谷:我們現在上課有課本,但是老師他們會自己準備課件。上這一門課你要有一套課本,你再打印一套課件,這個東西我覺得有一點點浪費。然后浴室的水龍頭,我們十一點停熱水,最后一波洗完澡的可能水龍頭關不緊。十一點之后可能某個時段,就會回一些水,那個時候就會灑。
用水、用電、用氣,其實難免會浪費。外出吃飯,按需點餐,剩菜打包,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北京一家大型自助餐飲企業值班經理表示,每天大約有將近百分之二十的顧客,在用餐時擺出了“喝一碗倒一碗”的范兒。
經理:有那種看起來就像咱們說的“土豪”,他來的時候就不聽你的勸阻,也跟你有胡攪蠻纏的,肯定有百分之二十。
對于不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人而言,比起“浪費”,他們可能更關心“消費”。在北京工作的白領李小姐看來,既然錢是自己掙的,怎么花,買來的東西怎么用,這都是自己的事。
李小姐:你平時買個煎餅,買個柚子,一個女孩可能就是吃不完,吃不完我就扔了。不會因為想到是浪費就會留著它,這是我花錢買的,在等價交換的過程中它已經實現了它的價值了。就是我賺了錢了,我為什么不能買衣服?這跟我浪不浪費沒關系。
勤儉節約和不少人“想買啥買啥、想穿啥穿啥”的人生終極目標似乎成了悖論,“節儉”的生活方式看似只是舉手之勞,而其實卻是不少人從思想到行動上繞不過去的“發卡彎”。
勤儉節約是否就降低了生活質量?
一些傳統的節儉方式,是否科學?想要回答這些問題和質疑,不妨換個角度。財經評論家葉檀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勤儉節約并不會給經濟發展拖后腿。
葉檀:節約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生活方式會恢復到能源合理利用的價格。像我們國家,一方面是浪費,另外一方面是內需不足,就顯示內在結構有問題。所以浪費的潛臺詞是你的經濟不安全。它需要建立一個比較準確的市場機制、市場定價,來把浪費抑制下去,經濟才能恢復安全。
就餐時少點精點,是否會降低生活標準?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從營養學角度來看,科學節儉的生活方式更有益于健康。
朱毅:光盤運動要做在前面,我們盤子里面裝什么,裝多少,這是我們吃飯之前就要考慮的。另外,點多了,就大大方方的把它打包回去。我們勤依舊要儉,如果我們有奢的資本還能做到儉,這就是一種高貴的品質。
好日子能省出來嗎?
社科院教授丁力認為,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在現階段用節能減排的理念和從科學量化的角度是要用最少的資源過更好的生活。
丁力:因為我們現在始終是處在人多資源少,所以不管在經濟處在什么時候,我們節約都是要首當其沖的一件大事。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過一種什么生活?就是資源要消耗越少,但是生活質量要越高。所以說現在有很多概念,比如綠色、節能、低碳,實際上都是想希望喚醒人們的節約意識。生活質量的提高,更多的應該是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充實人們新的生活內涵。
>>網友熱議
勤儉節約和過好日子是不是矛盾,在微博微信上也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大部分網友都認為,兩者其實并不矛盾,微博網友“飄洋過海游世界”說:勤為搖錢樹,儉是聚寶盆。過好日子與提倡勤儉節約并不矛盾。節儉是優良傳統,父母應該親身例行,言傳身教,從小朋友開始培養勤勞節儉的好傳統。
微博網友“音樂詮釋湯艷梅”:節約不是代表不消費,而是把你消費的東西充分利用。
微信網友“崔海濤”:節約更多的是一種憂患意識,是對資源的敬畏之心。節約不等于不用資源,而是更加有效的使用資源。
微博網友“帥哥透明人”:應該辯證的看奢侈浪費和勤儉節約,衣食無憂、物質豐富的當下,可以過奢華的生活,也可以過勤儉節約的生活,但不可以浪費,也就是說不可無謂的糟蹋東西。
很多人也有疑問,既然現在有能力過好日子了,還需要那么節省嗎?
微信網友“雪明”: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更是對人的一種負責的體現,勤儉節約首先是思想上要有勤儉節約的意識,勤儉節約應該與時俱進,在不同的時代對勤儉節約要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概念。(記者馬文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