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重慶市渝中區臨江門的彭先生最近向當地衛生監督部門舉報,臨近其家門不遠處的大同巷5號,有一姓韓的人非法行醫,衛監部門給他回復確認是事實,且曾處罰過3次(罰款2次第3次移交派出所)。
但至今他仍在非法行醫。當地衛監工作人員無奈地說,他們處罰力度實屬有限。彭先生質問:有沒有辦法取締這個禍害患者的醫療點?
彭 先生的憤怒代表了多數市民的態度,而衛監部門的答復,則暴露了當下監管的尷尬。衛監部門官員坦言,一些人通過醫校教育、自學、鄉村行醫等方式掌握了基礎醫 學知識,由于醫療、醫藥行業利潤豐厚,開設“黑診所”可規避納稅和管理費,暴利誘惑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將患者的生命健康拋在腦后。
“黑診所”瞄上低收入群體
由 于“黑診所”價格便宜、看病方便,從而對低收入群體有較強誘惑力。記者了解到,不法分子為逃避查處,不斷改變診所包裝和就診方式,有的僅掛有“診所”字樣 或一個紅十字,有的從坐堂問診改為上門服務,從白天行醫改為日夜開診,群眾對正規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應具備的資質了解不足,對“黑診所”的鑒別度有限,極 易被蒙蔽。
“近年來,農村和城鄉結合部仍是無證行醫的主要地區,但更為隱蔽。”重慶市衛生局衛生監督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很多“黑診所”都開設在民宅內,不掛招牌,不 打廣告,如無人舉報,很難發現。游醫、野醫、無證牙醫等“游擊性”變強,往往是“你查他逃”、“你走他來”。值得注意的是,藥店聘請醫師或非醫師在隱蔽地 方坐診、坐堂行醫,已成為非法行醫的又一主要場所。這些藥店往往掛著“免費咨詢”的幌子進行無證行醫活動,隱蔽性強,流動性大。
“對患者來說,非法行醫危害很大。”該負責人表示,從事非法行醫的人員無合法行醫資格,也沒有相關醫學知識,很容易造成誤診、漏診,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 至危及生命。一些“黑診所”消毒也不規范,易導致感染等。該負責人提醒,市民一定要到正規醫療機構接受治療,要警惕假義診,也不要輕信醫托忽悠。
資源失衡催生非法行醫
記者調查發現,我國基層醫療機構,包括社區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農村衛生所(衛生室)以及個體診所,與城市的二、三級醫療機構相比,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 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
尤其是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嚴重,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十分缺乏,僅靠大批鄉村醫生擔負著提供一般性醫療服務的任務,其中有相當數量的人還不 具備《執業醫師法》所規定的條件,未能取得執業醫師資格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農村患者對《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業醫師法》知之甚少,不清楚開設醫療機構應具備的條件和應遵守的規則,對正規醫院收費難以承受,便被個體診所相對低廉的收費所吸引。
總體而言,流動性大、利潤高、偏遠地區看病難、執法力量薄弱等是非法行醫長期存在的主因,由此導致的醫療事故時有發生。非法行醫“頑疾”亟待通過提高違法 成本、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形成監管合力予以根治。
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近年來,重慶市在打擊非法行醫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建立了衛生、公安、檢察部門在辦案過程中的“信息情報共享”、“案件聯席會議”等打擊非法行醫聯動工作機制,2011年重慶市共開展7019次非法行醫監督檢查,罰款716戶,罰款金額達170余萬元。2012年重慶市取締無證行醫 1321戶, 移送公安機關36件,已判處非法行醫罪8人。但由于非法行醫流動性大、成本低以及監管合力尚未形成等原因,依舊無法根治。
“違法成本低,行政處罰威懾力小,即便受到多次行政處罰,非法行醫也是屢禁不止。”重慶市衛生局衛生監督局張紹江副局長說,打擊非法行醫,加強醫療行業監 管,規范醫療服務市場秩序,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長期性、艱巨性、重要性特征,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打擊無證行醫必需采取與各相關職能部門聯動的方式,形成高壓、嚴打的輿論氛圍和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曾照芳教授認為,從目前的醫療衛生狀況來看,醫療機構的數量和醫療人員的編制大都是建立在戶籍人口數量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充分考慮到龐大外來人員的醫療需要;同時,醫療機構收費太高,超出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承受能力。醫療機構不能為外來人員提供快捷、方便、經濟的基本醫療服務, 這就使大量外來人員走向了非法診所。當務之急是必須建立、完善外來人員醫療衛生體系,使低收入者病有所醫,從而徹底消除非法行醫的生存空間。記者 李國 黃仕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