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我國志愿服務在經濟快速發展中興起,在社會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半月談記者最近調查發現,當前國內志愿者活動存在“被志愿”、節假日服務扎堆、志愿者權益受侵害等現象,不僅讓志愿服務“變味兒”,更有損志愿者的形象和積極性,如不及時加以遏制,將妨礙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
招之即來,志愿者成了“廉價勞動力”
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書記王婧菲告訴半月談記者,去年冬天她帶領40名大學生志愿者前往當地一社區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但僅參加了一個活動開幕式,聽有關領導講講話,就讓其返回了。“志愿者們很受傷,認為這樣捧場作秀的志愿活動沒有任何意義。”
江蘇常州市文明辦志愿者處處長王劍鵬也遭遇過“被志愿”事件。他說,今年一個單位組織了一臺文藝演出,向文明辦提出需要組織100名志愿者幫忙。而當志愿者到達現場后,有關負責人卻安排20人搬道具,其余人員被填到方陣中充當觀眾“撐場面”。
福建省委文明辦近期組織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以組織動員為主的志愿服務,時常會出現志愿者被動參與、甚至“被志愿”現象,特別是黨政部門、事業單位的被調查者普遍提及這一問題。一些政府機關、學校搞活動,就通過志愿服務組織部門“抓”一些志愿者過來,作為免費或廉價勞動力使用,或者作秀撐場面。
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副秘書長皮鈞認為,“被志愿”現象在很多領域都存在,這主要是一些黨政干部對志愿服務認識有偏差,把志愿者看成是一個“招之即來”的群體。有必要進一步明晰志愿者、志愿服務的概念和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內涵,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尊重志愿者個人意愿的氛圍,這也是保證志愿服務長期可持續的基礎。
扎堆服務,愛心不均衡變“負擔”
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吳嬋說:“去年學雷鋒日,我們與學校附近一養老院聯系開展志愿服務,對方說來的人太多了,短短兩三天的志愿服務改變不了什么,反而制造不少麻煩。”
半月談記者在各地采訪發現,每逢學雷鋒日、全國助殘日、重陽節等重要節日,許多志愿者集聚在老人院、孤兒院、福利院開展服務,導致一些地方出現“老人一天被洗7次腳”等扎堆現象。部分弱勢群體不堪其擾,原本奉獻愛心的志愿服務變成了被服務者的“負擔”。
在南京紅山動物園附近的一所外來工子弟小學,宣傳墻上掛滿了南京各個院校、志愿服務組織實踐基地的牌子。學校負責人反映,很多志愿服務者一年才來一次,而學校最緊缺的是能夠留下來長期堅持支教的老師。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勤認為,志愿服務之所以成為“負擔”,關鍵在于志愿服務供需信息對接不暢,造成“一些地方愛如潮水,一些地方又出現愛心干旱”。志愿服務要適當淡化行政色彩,注重項目的設計,讓志愿者從中發現自我的價值,找到興趣和樂趣,提升自我能力。
志愿者權益缺乏保障
由于缺少完備的保障體系,一些從事救援、反扒等活動的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受到一些傷害,自身安全問題正在困擾其繼續投身志愿服務工作。福建廈門反扒志愿者王忠武同時也是一名水上救生志愿者。“2008年第一次參加反扒行動時,剛抓到一個小偷,他用刀片反抗導致我胳膊受傷了。”王忠武說,每次參加志愿行動都會擔心安全問題。
廈門市公安局機關團委邱達峰介紹,2006年反扒志愿者大隊剛成立的當年就發生了7起傷害事件,不是被扒手打傷就是打傷扒手,后來廈門開始對其進行規范培訓,傷害事件就少了很多。“民間志愿者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引入理念培訓和相關專業技能培訓。”邱達峰說。
遼寧沈陽呼吸聯盟志愿者協會理事長伊成略介紹,參加協會的成員都要自己買一份一年100余元的保險,大的項目可以讓對方購買保險,如果自己沒有參加保險,發生糾紛后大多只能自己承擔,或大家憑感情捐一些。
“志愿者的權益保障是個大問題。例如,城市道路的文明督導,志愿者長時間在路面上服務,一旦出現傷亡,這樣的問題怎么解決?”天津市委文明辦綜合處處長劉金剛說,公交部門會擔心志愿者多了,一旦出現侵權問題難以解決,只能暗中讓公交集團的職工多干,減少志愿者的崗位和服務時間。
“志愿者出現傷害,賠付也是個大問題,我國人身意外保險都是一對一繳納保險,3000多萬志愿者如果每人全部上保險,這筆巨款誰也掏不起。這需要我國保險業的創新。”皮鈞說。
多方探索,疏解志愿服務難題
我國志愿服務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容易挫傷志愿者的熱情,應盡快出臺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措施,加強對志愿組織的注冊與管理,對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加以規范。
江蘇張家港市文明辦副主任何俊認為,志愿服務要注重服務項目的開發和創意,不能一直停留在“中國式慰問”階段。應建立完善在網上設立志愿者注冊平臺,探索供需信息的發布和對接。
同時,要明確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的合法權益,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衛生、醫療、交通、通訊、誤餐等保障,開展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訓等。大力探索委托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設立“志愿者風險基金”、“志愿者救助基金”等,支持商業機構開辟公益性的志愿者保險服務,通過社會救助和商業保險加強保障。
福建省委文明辦志愿服務工作處處長謝納新說,應完善目前我國志愿者法律體系,加強對志愿者行為的認定、考量、鼓勵和支持,讓志愿者在奉獻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回饋和認同。建議通過相關法律,明確志愿服務活動中各方責任,支持志愿者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在人格尊嚴、風險預防、事故處理等方面應享有的正當權利,倡導社會資源和法律裁定對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適當傾斜。
北京市志愿者聯合會秘書長郭新保介紹,北京正在探索聯合各部門、各系統、各領域志愿者組織的“樞紐型”社會組織,按照章程和政府授權,為各類志愿者組織開展活動和發展成員提供管理和服務協調平臺,使組織體系清晰明確,保障志愿者權益。
借鑒先進經驗完善志愿服務
現代志愿服務發端于19世紀初的英國,經過漫長發展歷程,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具有較完備的志愿服務體系。我國應借鑒其先進經驗,加速推進志愿服務發展。
弘揚志愿精神,培育公民意識
將志愿精神的培養納入國民教育,是發達國家培養青年公民意識的有效手段。如今,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其公民參與社會的重要橋梁,成為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取得了社會共識。美國13歲以上的公民中,志愿者占50%左右,平均每周參加志愿服務4小時左右。法國法律規定,年滿18周歲的法國男性,符合條件者都必須履行“國民志愿役”。
英美等國家擁有種類多樣的項目體系,以社團化運作形成“全民自覺”的志愿服務體系。其最大的特點是,具備全方位的激勵機制,對于升學、就業、晉級都有利,自覺參與志愿服務的人口比例很高。這種模式充分尊重人的自主性,讓志愿者在服務的過程中結識朋友、學習新技能。
還有一些國家通過“半強制”方式,讓年輕人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培養奉獻社會的人生觀。德國法律規定,任何公民在年滿22周歲取得社會保障號之前,必須有一年社會服務的經歷。大約1/3的德國人每月花費15小時的時間從事志愿服務工作。
與歐美國家相比,亞洲一些國家的志愿服務發端晚,政府色彩較為濃厚,組織性更強。如新加坡許多志愿者組織是由政府發起的,政府還積極對志愿者進行獎勵,頒發公共服務獎狀、公共服務勛章等,成為公民珍視的榮譽。
規范化、法制化、專業化
海外志愿服務逐漸步入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的軌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運作機制和管理經驗。一些國家和地區意識到志愿服務立法在促進志愿服務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美國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務法》;日本于1998年通過了《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加拿大于2001年頒布了《志愿工作法》等。
在日常管理方面,由樞紐型組織統籌協調,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推展志愿服務的通行做法。美國設立了自由服務軍團,英國設立了志愿服務部,加拿大設立了國家志愿者服務中心來推動志愿服務的發展。在西班牙,則由內閣統籌整合勞動、環保、教育、文化、體育、內政和衛生等部門,一起推動志愿服務工作。
在激勵機制方面,與公民的成長和就業掛鉤。德國規定,企業在錄用員工的時候,要優先錄用參加志愿服務時間長的學生,否則企業會受到懲罰。日本要求,在初中、高中的公民課程和道德教育課程中,要包括志愿服務教育的內容;大學及高中招生之際,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情況作為入學選拔的依據之一。
目前,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志愿者在發展趨勢上,都經歷了從幫助弱者向日常社會服務的過渡期。如香港有300多個志愿服務機構,提供了90%的小區福利服務工作,志愿組織的作用范圍擴大到教育援助、衛生健康、環境保護、科學普及等諸多方面,形成了政府與民間共同推進公共福利的繁榮景象。
積極推進我國志愿體系建設
我國志愿服務起步晚,但發展迅速,具備一定的后發優勢,應借鑒海外經驗,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志愿服務體系。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志愿者委員會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譚建光認為,東方社會強調“鄰里相助”、“親友互助”等,我國應利用年輕父母們希望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契機,鼓勵以家庭為單位廣泛參與志愿服務。
北京市志愿者聯合會秘書長郭新保說,應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民眾投入到志愿服務,從而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可在個人檔案中加入“志愿服務工時”,在升學、就業、入黨、提干等環節均有效,對培養公民志愿意識起到推動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魏娜等專家提出加強法治建設的必要性:“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出現道德水準下滑、唯利是圖等情況,是各國發展的共性。為此,美國用了百余年時間構建了完善的志愿服務體系。我國應借鑒其法治精神盡快完善志愿服務法律環境。”(記者 趙琬微 朱國亮 孟昭麗 王瑩 孫洪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