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54歲的翟樹軍,是鞏義市孝義街道辦事處烈姜溝村人。1996年4月,他的父親突遭車禍生命垂危,面對變故,他和妻子商議決定自己辭去工作,留守家里照顧父親。這個決定,改變了翟樹軍的人生軌跡,也讓原本殷實的家境,變得一貧如洗。然而,令翟樹軍欣慰的是,全身癱瘓的父親,在他近18年的悉心照料下,右側肢體已經能活動了。
橫禍
父親被撞成重傷失去意識,醫生建議放棄
“那一天,是1996年4月15日,我永遠忘不了。”昨天,在鞏義市孝義街道辦事處烈姜溝村,翟樹軍剝開一個香蕉,用勺子將果肉放進熱水里搗碎,然后一塊塊地喂進父親嘴里。仰躺在床上的老父親看到兒子過來,臉上有了笑容。由于氣管被切開,老人不能說話,但他非常配合地張開嘴,讓兒子把香蕉送進口中。
據翟樹軍介紹,父親出事那年才59歲,是當地一家機械廠的黨支部書記。事發時,父親從單位下班經河洛路回家途中,被一輛汽車撞成重傷。“他身邊沒人,路口也沒有監控。”翟樹軍稱,肇事車瘋狂逃逸,沒有留下有價值信息,是路人撥打了120。他和妻子趕到醫院時,父親只說了一句“頭很疼”就昏了過去。這也許是父親的最后一句話,因為近18年來,老人再沒說過話。
經過近半年的搶救,父親的命保住了,但傷情不容樂觀,人躺在病床上,除了有心跳,呼吸靠呼吸機,進食靠管子輸送,沒有知覺,沒有意識。
“沒出事前,父親身體硬朗,工作積極,是我們全家的頂梁柱,我不相信他會倒下!”翟樹軍哽咽著說,鞏義當地醫院,診斷父親的傷情不可逆轉,然而面對這份“判決書”,他并沒有感到絕望,而是四處打聽,尋找國內頂尖腦科專家,期待奇跡發生。當年歲末,他帶著父親趕至北京天壇醫院,權威專家診斷后稱,其父傷情危重,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想恢復至正常人狀態,沒有一點可能性。
專家的這番話,聽得翟樹軍心里一咯噔,眼前突然眩暈。他說,自己當時淚如雨下,慌忙給醫生跪下,希望他“想想辦法。”但醫生說,最好回家準備后事,如果恢復得好,父親興許還能延緩生命。
翟樹軍懷著遺憾,把父親背回家。家中的母親得知結果,立即著手操辦后事。翟樹軍卻沒有放棄,他一如既往地照料父親,每天為老人按摩、擦洗、喂食喂藥。
辭職
有感父愛如山,放棄工作專心照顧父親
據了解,翟樹軍兄妹四個,他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妹妹。為了把他們四個拉扯大,父親在工廠里沒日沒夜地干活。眼看著兒女們長大成人,有了工作,成了家,做父親的十分欣慰,打算再干一年就退休,然而,飛來橫禍讓他險些與兒女陰陽兩隔。
父親遭此劫難,讓翟樹軍痛不欲生,也有些措手不及。父親需要人日夜看守,隔兩個小時要翻身,身體單薄的母親和瘦弱的妻子,根本干不了。
翟樹軍說,父親出事時,他在一家公司當司機,月薪1000多元,在當時已經算是“高收入”。為了給父親看病,他頻頻向單位請假,走鞏義、上北京、跑上海,半年多下來,父親的病并沒好轉。
“父親也許一輩子就癱在床上了,天天向單位請假,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了。”翟樹軍說,他和妻子商量后,決定辭職,專心在家照看父親。妻子賢惠、孝順,很理解他的心思,沒有反對。
“按照常理兒,那仨妞也該輪流伺候老頭子。”采訪中,翟樹軍77歲的母親呂淑英流著淚說,她的3個閨女,也都像兒子一樣孝順,隔三差五來幫忙。兒子常說,姐和妹家的經濟狀況,都不算太好,父親既然這樣了,由他一個人伺候就行了,不能把大家的精力都耗到這里。“我提出一個人照顧父親,是為了讓姐姐和妹妹能安心工作。”翟樹軍說。
奇跡
18年過去,父親右側肢體已能動,見到熟人會笑
呂淑英告訴記者,當初丈夫出車禍,家里為了給他治病,花光了積蓄。兒子從單位辭職后,家里的經濟來源被徹底切斷,她和兒媳婦都沒有工作,只能靠耕種的幾畝地維持生活。
每天清晨5點,翟樹軍就要起床,跑到菜市場買些新鮮水果、蔬菜,切碎后和米湯一起熬成糊狀,再用醫用輸液器,一點點喂父親。一次進餐少,他就增加進餐頻率,每天分五六次。“老頭子吃一次飯,得花一個多鐘頭。平日里,樹軍為了防止他爸肌肉萎縮、生褥瘡,每隔兩個鐘頭就給老頭子翻身按摩。”呂淑英說。
翟樹軍說,陪伴父親的日子里,很多時候是漫長和寂寞的,這個時候,他就給父親播放音樂,陪他聊天,打發時光。讓他感到慶幸的是,1997年5月的一天,父親的一根手指突然動了一下。這點訊息,給了他和家人莫大的鼓舞。從此以后,他著重幫父親加強肌肉訓練,讓其胳膊、腿腳的筋骨不斷活動。遇到晴好天氣,他便將父親抱到院子里曬太陽。
如今,翟的父親雖然生活仍不能治理,也不能開口講話,但身體狀況一天天好轉,能接受喂食,右側肢體已經能活動。見到熟人,他會笑。當年,醫生曾判定老人剩下的日子不多,然而,在家人的精心呵護下,生命創造了奇跡。2011年,看到父親病情好轉,翟樹軍為了減輕家里負擔,到離家較近的一公司打工。單位領導知曉其家里的情況后,十分照顧,只要他把分內的活干好,不用打卡、簽到,可以隨時回家照料父親。
翟樹軍的孝老事跡,被當地辦事處向上級匯報、力推弘揚。2013年年底,他被評為“鞏義市十大孝子”,并成功入選“中國好人榜”。 □記者 李嵐 郭致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