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播出的單女士丈夫(右)敬禮的畫面
吉林市的單女士是一位軍嫂,丈夫在國外維和。今年春節,她只在《新聞聯播》中看到了丈夫的一個鏡頭,短短幾秒鐘的“見面”,但她已經很滿足了。
除夕通過電視和丈夫“見面”
單女士今年30歲,和丈夫結婚兩年多,丈夫是駐吉某部一名軍官,女兒萌萌16個月大。去年11月,丈夫與戰友一同遠赴馬里執行維和任務。春節前夕,公公、婆婆特意從老家趕來照顧孩子。
“從丈夫去參加維和那一刻,我就知道注定要過一個特殊的春節。”單女士說,過年前幾天,丈夫發微信說,中央電視臺記者拍攝了維和部隊官兵的畫面,準備過年時播出。
1月30日是除夕,單女士抱著女兒,與公公、婆婆等家人守候在電視機前觀看央視7套軍事頻道。
“我把手機調成錄像模式,一直對著電視屏幕。19時30分許,電視播出來自世界各地維和部隊官兵送新年祝福的畫面,我一眼就看到丈夫敬禮的畫面。”單女士說,她用手機拍攝這段視頻。雖然只有幾十秒,丈夫的鏡頭也只是一閃而過,但一家人都十分開心。
“看到丈夫的出現,我公公、婆婆特別激動,騰的一下就站了起來!”單女士說,在拜年的電話中,所有親屬都說,“我在電視上看到他了,穿著軍裝,可精神了。”
裝成丈夫聲音給女兒打電話
單女士說,受當地天氣和信號影響,她和丈夫聯系主要靠微信,中國和馬里時差有8個小時,和丈夫一兩天聯系不上是正常現象。丈夫平時站崗很忙,閑暇時來信息,女兒可能就睡了。
“一次孩子醒來后一個勁兒叫‘爸爸’,我趕緊用微信把聲音給丈夫發過去,后來他說,那句‘爸爸’他聽了好多遍。”單女士說,丈夫最擔心的就是長時間不見面,女兒會把他忘記。
單女士經常拿著丈夫的照片給女兒看,有時候她在干活,女兒自己還拿起相框,親爸爸的照片,每看到這樣的場景,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兒。
大年初一,女兒又念叨“爸爸”,為了不讓女兒失望,單女士突然想了“招兒”。
“寶貝,我是爸爸,你干啥呢?”單女士拿著電話走進廚房,給家里座機打電話,并讓女兒接電話。女兒剛剛會說“爸爸”,吐字還不很清晰,但聽到“父親”的聲音,她一連在電話中喊了好幾聲“爸爸”。
娘倆在電話里說了將近半小時,最后女兒戀戀不舍地和“爸爸”再見。
希望丈夫平安回來
昨日,單女士抱著萌萌來姐姐家,親戚們也都來了,孩子難掩興奮之情,顫顫悠悠地滿屋子逛。
“我理解他,他很忙,但是偶爾也會小心酸,他不在,總是感覺缺了什么。”單女士說,昨日一早她接到丈夫短信,問她想要什么禮物,她心里很甜也有點委屈,回消息說,“我不要什么禮物,只希望你能平安回來。”
短短幾條信息,丈夫就又去忙了。“他很忙,在國外,我不能總是發消息打擾他,得讓他放心。”單女士說。
“其實全國的軍嫂都一樣。”單女士說,丈夫不在時,她就和其他軍嫂一起溝通,相互支持,誰有困難了,其他的人都搭把手,軍嫂之間相互理解,感情和其他親人的不一樣,也是其他感情無法替代的。
“丈夫一個戰友的妻子正懷孕,丈夫也去維和了,她比我還要辛苦,都快生了,這兩天我還要去看看她呢!”說著,單女士和女兒一起看手機中的錄像,女兒雙手比劃著搶手機,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著,“爸爸,爸爸……”(記者 溫月 李洪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