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來到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志工作過的河南省蘭考縣,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走訪焦裕祿當年防治風沙的村莊,要求黨員干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自己。“焦裕祿同志給我們留下了那么多,我們能為后人留下些什么?”總書記此言,值得全體黨員干部深思。
“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焦裕祿在蘭考工作兩年,和風沙、鹽堿、內澇三大災害奮戰了兩年,直至積勞成疾,以身殉職。在他離世將近半個世紀之后,那個身披短襖,手握鐵鍬,佇立在黃河古道漫天黃沙里的身影,依然是今天人們心中追懷和景仰的黨員干部形象。不論任何時候,如果問老百姓喜歡什么樣的黨員干部,拿焦裕祿這面鏡子照一照就能知道。
現在有種聲音認為,時代、地域、條件的差異,讓焦裕祿和他的故事只可景仰,不可復制。的確,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們逐步告別災害和貧窮,走向富裕與文明。然而,發展起來的問題一點不比未發展時少,就南京而言,消除城鄉差異、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治理,推進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構建生態文明,建立生態紅線管理和生態補償機制……正在推進的第二階段數十項綜合改革任務堪稱“啃硬骨頭”,挑戰之艱巨,不亞于當年橫亙在焦裕祿面前的一片片鹽堿、一道道沙丘。
改革之難,難在制度牽絆,利益藩籬,更難在“打鐵還需自身硬”。現實中,有的黨員干部繞著難題走,不想到矛盾多的地方去,不妨聽一聽焦裕祿在初到蘭考時的襟懷坦蕩:“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有的黨員干部習慣把目標完成滯后、工作推進不力歸結為客觀原因,不妨看一看焦裕祿的捫心“自責”:“如果我們不能領導群眾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還有的黨員干部干出一點成績,就迫不及待要升遷調離,盤算著組織上給個更好“安排”,對此,也不妨重溫一下焦裕祿的身體力行:“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
有的黨員干部認為,改革有阻力,工作推不動,是因為群眾不像過去那樣“聽招呼”,甚至總是“出難題”,對此也不妨照照鏡子,自己有沒有像焦裕祿那樣嚴于律己,關心群眾,在百姓眼里“跟咱莊戶人一樣”。當年,有人提出要裝潢一下領導干部的辦公室,焦裕祿說:“群眾生活還有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連想也很危險。”今天的黨員干部如能時刻以此自律,處處廉潔奉公,何愁得不到群眾信任和支持?
如何開展好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焦裕祿等模范黨員干部就是鏡子,從照鏡子中照出差距,得到啟示,應是黨員干部的必修課,須知,什么樣的標準和作風,決定一個黨員干部在干事創業上能達到什么樣的境界,決定一個地方改革發展取得怎樣的成效。面對作風建設和改革發展新任務、新挑戰,焦裕祿這面鏡子一點也不過時,經常照一照,不僅能發現問題,而且能讓人找到答案。(劉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