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張照片,一位其貌不揚的老人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前,低頭念著發言稿。這位蓄著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的老人不是來作脫貧報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4月23日《西安日報》)
支持
少玩形式多干實事
如果是模特或影視明星,出入于公共場合而濃妝艷抹,那是由于職業的需要;而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他們的崗位在實驗室、在課堂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李小文和他的科研團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定量遙感研究的發展,并使我國在多角度遙感領域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這才是他的“追求所在”;至于裝束打扮,“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中科院士也可以西裝革履,但“蓄著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他覺得這樣自在一些,李小文院士這種“樸實無華”,是人家的自由與權利,我們當予以尊重。
“掃地僧院士”走紅,誰該臉紅?這里,并不是說我們的官員一定要“穿布鞋、不穿襪子”,而是說政府機關的工作作風應該“簡約”。有的地方,本來就有相關辦事機構,偏偏來個“疊床架屋”設立一個“馬上辦”,勞民傷財也;有的地方,地市級的官員,年歲不高、身體健康,卻配一個“生活秘書”專門為其“拎包、拿茶杯”;有的官員,開個十幾人的小會,還得擺上鮮花;有的官員,外出辦事,十里八里的路程,明明有公交車通行,卻無單位公車專送就不肯出門,如此等等,他們的心思,不是一心想把工作干好,而是一舉手、一投足,首先想到的是“面子”,想到的是“勢力”,想到的是“排場”,他們的工作作風與李小文院士的“樸實無華”相去十萬八千里。
當下的中國官場,上上下下,都在講“八項規定”,都在“反四風”,面對“布鞋院士”,有些官員是不是該少講一些形式主義,少搞一些“面子工程”,多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下苦功夫,多干實事”?
張傳發
評判
掃地僧院士的三點金光
“掃地僧院士”李小文金光閃閃,其中有三點值得我們分享。
一是他在美國念研究生時,滿分是五分,三點五分以下要受警告,他每次考試都爭取考得高于三點五分,但如果考上了四分就覺得自己吃虧了,得盡量把分數壓下來。他上學也沒有動力,從來不想去考高分,也從來不在班里爭什么名次,每次考試都能剛好及格,成績能一直保持中等。剩余時間和精力干什么呢?在美國是讀小說,每次都提著旅行袋去借書,一次借一袋。
受到啟發了吧?功夫在詩外,他沒有讓生命浪費在高分上。
二是在他眼里,國家做“后勤部長”還很不夠。一是現在的體制仍然很繁瑣,浪費了大家很多的時間,二是對知識分子缺乏基本的信任,F在申請一個課題,六月份批了,十二月份錢才到,第二年三月份就要終期評估了,弄得想干事的科學家沒時間真干事,都去應付考核了。這種評估很害人,不科學。為何不改掉呢?評估是應該的,其實是很好辦的事情。他認為,學校無非就是一個場所,進來的是新生,出去的是畢業生。你根本不用管他學校內部怎么折騰,只要看學生考進來時是什么水平,畢業時又是什么水平,流向如何,多少出國了,出國是什么學校,自費還是獎學金,多少進了公司,進公司的,職位是什么,工資是多少,按這個辦法來評估,不用派那么漂亮的女秘書來折騰,學校也沒辦法作弊。搞得越復雜,貓兒膩就會越多。
精彩吧?高校評估和考核的背后還是行政化尾大不掉的問題太突出。
三是他說科學本身就應該追求簡單性原則,任何事情都是越簡單越好,夠了就行。比如,要在莊稼地里防麻雀,扎一個稻草人,給它插兩把蒲扇,風一吹扇子就動,就夠用了,這是最簡單的,沒必要找個真人或是弄個超女來站在那里。如果不清楚這個道理,就會犯錯誤。他上初中時,國家號召除四害,發動老百姓都去趕麻雀,不讓它們落地,以為這樣就能把天底下的麻雀都累死。但你想想,是先把人累死還是先把麻雀累死?
“簡單性原則”是個好東西?上,我們沒做到的地方太多了。
朱永杰
思考
給了浮躁世態一耳光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一些人有錢了,一些人發財了,但是,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膚淺淺薄時代,于是,他們追求虛榮,追求面子,于是整個社會世態呈現出虛榮、浮躁的氛圍。
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比吃穿,比豪華,比奢侈,看看大街上接孩子汽車的攀比,看看飯店里吃飯的攀比,看看婚慶規模的攀比,無不是證明。
表現在部門單位上,就是比豪華辦公樓、比公車、比官風、比放開門炮等。
正因如此,我們才倡導節儉,才反對四風,然而,有些部門、有些單位、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
虛榮很可怕,因為會導致我們的社會發展虛火上升;浮躁很可怕,因為會導致我們的發展成為肥皂泡。虛榮能夠吞掉人生,浮躁能夠埋葬未來。
“掃地僧院士”走紅網絡是因為與現實強烈的對比,是人們內心對樸素、對務實、對真實、對個性的一種渴望。我們沒必要都學院士的光腳、布鞋,但是,我們切不可在虛榮的怪圈里再徘徊,切不可在浮躁的陰影中再涌動。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的是真干勁,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的是真智慧,實現中國夢需要的是真汗水,虛榮支撐不起我們的事業,浮躁建設不成我們的夢想。
1970年代末以來,李小文長期從事地學與遙感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多成績。我們的時代需要李小文這樣的“掃地僧院士”角色,這是一種腳踏實地之風,這是一種默默無聞潛心耕耘之風,也是一種力量的積聚。
拋棄虛榮,扔掉浮躁,我們才能有智慧創新的真發展。
殷建光
延伸
接地氣才受歡迎
這個老頭,放著真皮沙發不坐,而是把媒體記者奉為上賓,一個勁兒地為其沏茶、點煙,自己則坐在同事送給他的一張小竹椅子上,用帶有濃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話一再向記者重復,自己從來沒用功念過書,從來沒努力爭取過什么,從來沒有過多高的覺悟和志向,但長期從事地學與遙感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創建了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并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團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定量遙感研究的發展,并使我國在多角度遙感領域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之類的奇怪事兒就更是多了去了,這也就難怪一眾網友非要把金庸老先生小說《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角色“強行”饋贈給他,因為眼前這一個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卻真的有著驚人天分和蓋世神功。有意思的是,1965年,他還曾寫過一篇反駁姚文元《評海瑞罷官》的文章。1978年,他參加考研后直接出國,在國外讀書時他也不愿盡全力學習,總是保持考試拿到3.5分,如果拿到4分以上就覺得虧了。
實話實說,李小文老人的這則報道,既不是此前著名的歷史學泰斗章開沅主動請辭“資深教授”頭銜,也并非季老請辭自己頭上的多個頭銜、光環一類,但為什么李老這樣一副土得掉渣兒的老土形象、言辭甫一發到網上,居然立馬兒引發廣大網友如此熱烈的追捧呢?想來,這大抵只有一種可能,即李老的一身打扮越是土氣,興許就越是接地氣;李老的酒量越大,就越是能激起網友的興趣;李老越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或許網友們對李老取得的成就,李老不矯揉造作,不虛偽的人品就越是推崇有加。這也恰恰正是李老說真話、不說假話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李老真實的、沒注水的人生親切感人之處。
李甘林
■三言兩語
●這位老人與當前的浮躁社會格格不入,物以稀為貴,所以大受歡迎。
——閆佳亮
●簡直就是一位鄉下阿伯,人家把時間都弄到做學問上面了。
——胡軍
●李小文老師真是好玩,這才是學者本色。
——方蔚然
●值得尊敬的科學家!這才是真性情。
——王楠楠
●這種打扮,其實對于一些專家學者來說,也算不上新聞,有不少學者是如此打扮?茖W研究領域,畢竟還算是凈土。
——馬麗
●社會太浮躁了,才使得本來正常的形象成為孤例。
——牛俊
●如今不少教授把自己包裝成明星,看看真正做學問的“布鞋院士”,是否有些慚愧?
——謝俊新
●這樣的知識分子多一些,民族之幸事。
——李學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