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又逢一年國慶。從1999年首個國慶“黃金周”開始,集中休假的假日制度漸漸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十余年過去,集中休假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諸如火車票一票難求、高速公路堵成停車場、景區游客爆棚等“假期亂象”也集中凸顯。人們不禁要問,中國人該如何休假?
今年國慶期間,中新網以人們國慶假期的“日程安排”為視角,從“趕路”、“返鄉”、“出游”、“留守”、“婚事”、“賬單”等多角度,全景呈現中國人的“假期議題”。
“漂一族”的節日大遷徙:常回家看看成奢侈
擠在路上的黃金周:長假出行只能“人在囧途”?
中新網北京10月3日電 題:扎堆出游“花錢買罪受”? 擁擠黃金周亟待制度解圍
記者 朱峰
華山萬人滯留引發騷亂、西湖見人不見橋、鼓浪嶼快被游客“踏平”、九寨溝超負荷運轉交通癱瘓……提起國慶“黃金周”,“擁擠”似乎已成為國人對這個為喚起國人愛國意識而設立的節日另類的集體記憶。面對除春節外一年中僅有的長假,出門還是不出門,已經成為一個糾結內心的艱難抉擇。
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國慶節黃金周旅游市場趨勢預測,由于中秋節來得太早,無法“拼假”,2014年國慶將成為出游人數最多的黃金周:預計國慶7天旅游市場將接待4.8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3%。統計稱節前全國近6成5A景區發布了黃金周預警,又一個“擠在景區”的長假似乎已成定局。
花錢買罪受?游客景區“兩敗俱傷”
2012年10月2日晚,因游客超過纜車運送能力,大批游客滯留陜西華山,直到第二天凌晨滯留游客才基本轉移下山,其間更發生游客圍堵景區門口要求退票、有游客被捅的暴力事件。2013年的10月2日,4萬多名游客涌入九寨溝使景區承受了巨大的負荷,團隊游客與散客的比例顛倒,讓措手不及的景區亂成了一鍋粥,造成數以千計的游客滯留景區到半夜。
2013年國慶黃金周期間,麗江接待了近40萬游客,僅玉龍雪山景區就接待了近9萬。客棧林立的麗江讓成千上萬的游客找不到屬于自己的一張床。張家界市各景區7天共接待游客118.99萬人次,約1800輛旅游大巴圍著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團團轉”。故宮日均游客接待量高達17萬人次,游客多得看不到地面,廣播里則不間斷地播放著尋人啟事。
一些游客抱怨,黃金周期間出游,行路難、住宿難、用餐難、購票難,旅游本是為了放松心情,但面對如此情形,出游已經背離了初衷,成為一段“花錢買罪受”的不堪回憶。
但其實,“受傷”的并不只有游客,三亞海灘邊長假期間每晚數十噸垃圾的需要幾百名環衛工人清理至凌晨。敦煌莫高窟因大量游客在同一時段內集中參觀,使莫高窟洞窟內的溫濕環境改變,壁畫彩塑遭遇褪色、空鼓等病害,使得景區不得已關閉售票處,只接受預約游客。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問題研究中心謝凝高教授表示,“人滿為患”被一些發達國家視為破壞景觀生態的嚴重現象,中國出現的黃金周“景區超載”,會過度消耗景區內的自然資源,對景區造成重大損害。一些名勝古跡或坍塌或損壞,與其說是歲月的侵蝕,不如說是過度的游客量和垃圾污染使得它們不堪重負。
更為嚴重的是,不少景區為了增加接待量,吸引客源,追求市場占有率,不惜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大興土木,既造成社會資源浪費,也破壞了當地自然、歷史風貌。特別是黃金周期間,景區自然生態環境根本得不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不僅景區疲憊不堪,出現險情,甚至對整個生態大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一方面游客遠道而來,難以身臨其境著實遺憾,另一方面,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已的確難以承受高負荷運轉帶來的壓力,如何在滿足游客同時保護景區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扎堆出游無奈多:失范行為折射游客復雜心理
“春節都要回家跟家人團聚,五一長假已經被取消,國慶黃金周成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一年中唯一一個時間足夠出趟遠門的長假。在家呆著感覺太浪費,所以明知道去哪兒都會人滿為患,但最后還是硬著頭皮決定出游。”在陜西一家國有企業工作的小徐這樣跟記者解釋自己國慶出游的原因。
近年來,國內旅游業的發展在擴大內需、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方面功不可沒。但過于固定的假期將游客的旅游需求人為地累積到同一時間集中釋放,也使得旅游市場很多潛在的問題也被集中放大。因此每到國慶,關于游客在景區不文明行為的報道也頻見媒體。從國內到國外,從天安門廣場地面口香糖成片到中國15歲學生在有3500年歷史的埃及盧克索神廟壁畫涂鴉,再到中國游客在盧浮宮噴泉里洗腳的圖片視頻在整個網絡流傳。
有媒體認為,隨著中國人物質生活的富裕,使得“有錢意味著可以擺平很多事情”成為許多人的潛意識。出門在外鼓脹的錢包生成了一種復雜的優越感。一方面“消費者是上帝”的心態認為花了錢做任何事情都應被允許,另一方面,擁擠惡劣的出游體驗也加劇了游客焦躁情緒,使一些平日并不會做出的失范行為在旅途中出現。
不文明行為的出現,固然與游客本身素質不無關系,但也有專家認為旅游文明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應單純歸責于游客。專家表示,國內一些旅游景點實際供給能力并不是很大,但不愿放棄節假日的超額收入,紛紛“超量”接待游客,當游覽出現問題時又缺乏相應的疏導預案。因此,僅僅指責游客“不文明”,是推卸責任的片面說法,黃金周里的基礎設施本就超負荷運轉,公共服務不到位的責任應由相關管理部門來負。
不要讓孩子內急時找不到衛生間不得已隨地解決,不要讓腿腳不便的老人手中有垃圾卻難尋果皮箱,不要讓游客滯留之后無人問津,面對游客分流難題,不要一概以漲價等“懶政”措施應對,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管理短板如何彌補,景區的疏導管理、軟硬件配備是否做到了以人為本,是否為游客提供了便捷、多樣的選擇,這些都是考驗景區管理的未來之課。
期待制度杠桿讓“悠閑”假期回歸
由于供需缺口太大,單純依靠增加交通、旅游、商業和服務資源的投放量,來解決黃金周擁堵問題,在條件上并不現實,且上述資源在黃金周中的流量,是平時流量的數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多,一味增加資源投放量以滿足黃金周的需求,對于平時而言,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正因如此,大家都意識到“錯峰出游”的重要性。雖然中國實施《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已進入第7個年頭,但休假權“旱澇不均”、欲維權“難以啟齒”、職工“忍氣吞聲”、企業“故作不知”的情況仍然普遍。
由于一些帶薪假存于紙面,黃金周長假難得而導致的“任務式”出游,使得人們很難放松心情享受假期。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旅游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意義似乎只在于有一張知名景點的留影,以證明曾經“到此一游”。人們總是期待最少的時間內,用最高的效率游覽盡量多的景點。明知人多,但是想到來都來了,不要留下遺憾,只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過分注重結果卻忽視了游玩的過程,出游本是一件浪漫的事,但現實中人們不得不用經營的心態來算計得失,計較性價,難免多了些務實,少了些情趣。
去年初公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今年,國務院建立了規格更高的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人們對于帶薪休假制度落實力度有了更多期待。
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提出,要強化全社會依法休假的理念,將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各地政府議事日程;鼓勵職工結合個人需要和工作實際分階段靈活地安排帶薪年休假;在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中小學生可按有關規定安排放春假,為職工落實帶薪年休假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在制度保障下讓民眾有選擇空間,同時培育良好的旅游市場和旅游文化,或許才是使景區和游客雙方都“松綁”的治本之方。
度假的本質在于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放松。也許當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自主選擇“悠閑”地度一個假期時,不焦躁不浮夸的心態自然會多一些。與家人一起郊游野炊,與朋友在山頂分享落日的余暉,與愛人在海邊慵懶地曬一下午太陽。享受自然的壯麗,體味分享的快樂,感受世界帶給我們一切的美好才是出游應有之義,只關乎心靈,與金錢和時間無關。(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