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到貴州飯店看全省烹飪大賽
賞饕餮盛宴千萬要忍住口水哦
銀魚烹制成的“黃果樹大瀑布”。
黃果樹瀑布不僅可觀還可“吃”;灌湯包不稀奇,酸湯灌湯魚丸就有點意思;傳說中的土家宴席“九大碗”,葷素搭配一個不少;烏江魚的絕配原來是烏江水……昨日上午,“‘天朝上品’杯貴州省第三屆烹飪技術大賽”正式拉開帷幕,一場色香味俱全的盛宴饞得觀眾聞訊而至。
“龍女下凡”
“不是菜品而是藝術品”,看著美食聞著香氣,親臨現場的每個人都直呼“受不了”。
烏江水煮烏江魚地道美味人氣高
原生態小火鍋。
相比其他造型獨特、規模龐大的參賽作品,參賽編號為23號的烏江水煮烏江魚火鍋顯得尤為樸實。大大的圓桌正中兩個土砂鍋,煤氣爐煮沸的熱氣飄散著酸甜的味道,著實惹人垂涎;嗆殼辣椒、花生米、洋芋片“沿河三寶”,以及糯米包子、船釘子、秘制鹵牛肉等沿河特色圍成一圈,看得人胃口大開。
“我們這是正宗的烏江水煮的烏江野生魚,你保證沒吃過,試試吧。”身白色廚師服裝扮的王師傅熱情地招待著聞香而來的食客。
“恩,湯好鮮、魚好嫩!”口中的食物還未咽下,一位胸前掛著嘉賓證的中年男士就忍不住稱贊道。
侗族腌魚腌肉。
“我們這次是專程來向大家推介我們的烏江野生魚,以烏江野生鰱魚為主料,搭配特制土家腌菜等配料,制作時還加入了特制的土家米酒,是別的地方做不出來的。”王師傅是沿河三毛魚莊的大廚之一,此次作為代表來參賽,除了展示地方特色外,王師傅最希望的是能通過美味吸引食客前往,以賽會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證魚的地道,王師傅一行不僅從烏江打撈了最新鮮的野生活鰱魚,就連養魚、煮魚的水都是從烏江里灌注到桶中拖至貴陽的。
“這魚是今天早上5點多現宰的,真正的原生態”,看見源源不斷的人前來品嘗,王師傅樂呵呵地說。
用柴蟲、蜂蛹、螞蚱等做成的“兒孫滿堂”。
除了烹飪技巧更拼文化特色
白蘿卜雕刻而成的白鶴、南瓜雕刻的龍鳳呈祥、五花肉蓋成的侗家鼓樓……當天呈現的作品在現場觀眾眼中已經不僅僅是菜品那么簡單,此起彼伏的拍照聲充分說明,在大家看來,眼前的每一道美味都如藝術品般驚艷。
土家宴席“九大碗”。
造型獨特之外,菜品當中所蘊含的文化也成為當天比賽中的一大亮點。頭碗粉根根兒、二碗蘿卜土中生、三碗豆腐細絲絲、四碗冬瓜三尖角、五碗黃花沿江打、六碗干豇豆細根根、七碗酥肉雞蛋清、八碗銀子酥豆角黃燦燦、九碗坨坨肉放中間……九個藍邊大口碗組成的土家九大碗,光唱詞就夠噱頭。
“第三屆烹飪技術大賽可以說是九年磨一劍,必須要上檔次、有規模、有特色。”據大賽主委會有關負責人透露,本次烹飪技術大賽為期兩天,圍繞“創新黔菜健康和諧”這一主題,來自全省9個市(州)的122家企業參加團體賽、大眾婚筵賽、名火鍋賽,300名廚師將參加個人賽,另有117家企業參加貴州名優牛肉粉、名點、名菜、名小吃的評比認定。
比賽大廳擺滿了來自省內各地的美味佳肴
當天早上6點前,參加的團體賽、大眾婚筵賽、名火鍋賽的代表隊已經將各自的招牌菜布展完畢,7點評委開始對展臺進行評判打分。
今天,大賽將舉行頒獎儀式,對本次大賽成績突出者,組委會將授予“貴州省名廚”“貴州省優秀廚師”“貴州省技術能手”“貴州省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同時,貴州總工會還將授予榮獲個人賽主要項目第一名的選手“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
市民紛紛用相機、手機拍攝精致的菜品。
據悉,貴州省烹飪技術大賽始于2002年,之后于2006年舉辦了第二屆,推動了我省餐飲業的研發創新,尤其是培育了一大批品牌企業、烹飪大師,催生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名優小吃。
對美食有興趣的市民今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可前往貴州飯店國際會議中心一樓大宴會廳觀展、“偷師”。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