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凌忠云 周燕玲) 仲夏時節,雷公山腹地的茶場,飛歌傳情,綠茶飄香。
21日上午,記者從“雷山銀球茶”獲獎新聞通氣會上獲悉,該茶再添新名片,從全省1300余只茶樣脫穎而出,榮獲貴州省首屆斗茶賽綠茶類茶王稱號。
雷山敬旺綠野食品有限公司的兩支“雷山銀球茶”分別獲得綠茶類銀獎和銅獎。
雷山銀球茶——雷公山的亮麗名片
“雷山銀球茶”,產于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腹地,海拔1200米到1400米地帶,常年云霧繚繞、雨量充沛、空氣清潔、土壤肥沃、無任何工業污染,茶葉鋅、硒含量豐富。
二十多年來,一級銀球茶、特級清明茶一直是中央、省委機關的專用茶,年供應量12噸以上。
據了解,八十年代初,雷山“銀球茶”創史人毛克翕受到中美“乒乓”外交政策“小球撥動大球”的啟發,將揉捻成球狀的茶葉命名為“銀球茶”。
近年來,雷山共爭取國家茶葉專項資金5000余萬元,整合資金5500萬元,加大對茶園基地建設的投入,茶園面積迅速擴張,初步形成了五個茶產業帶和11個茶葉專業村。
以“雷山銀球茶”為統一品牌,制定以獎代補策,集中人力、財力打造“雷公山銀球茶”品牌,支持茶協會為品牌注冊商標,鼓勵企業爭創“雷山銀球茶”系列品牌, “雷山銀球茶”榮獲“貴州名牌產品”、“貴州省著名商標”、“貴州十大名茶”、“多彩貴州十大名茶”等稱號, 2013年雷山獲得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中國茶文化之鄉”,“雷公山銀球茶”為“中國文化名茶”稱號,“雷山銀球茶”品牌已成為雷山的金字招牌和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
茶旅融合開辟新天地
如果你去西江,你可能會注意到,那兒有一個“雷公山楊樹茶莊”。茶莊“莊主”楊樹來自西江鎮大龍村。楊樹在村里種植有100多畝茶葉,他在西江開茶葉店已經有六七年了。
雷山把茶館和茶葉加工店開到西江景區去,“游西江千戶苗寨、品雷公山銀球茶”成為游客選擇旅游產品的一張新名片。
事實上,雷山突出民族文化、鄉村旅游、特色茶園,著力推動茶旅融合,已在開始引發“蝴蝶效應”,文化旅游為茶業發展“提質增效”,茶業為文化旅游“擴容添彩”,兩者共生耦合,同步共振。
如今,在環雷公山古苗疆走廊旅游線上,鄉村旅游、農家樂、茶場、茶館交差布點,實現茶旅一體化,著力發展進茶場采茶、加工廠炒茶、農家茶館品茶和觀農耕文化、品農家美食、住農家庭院、賞苗族歌舞、購雷公山銀球茶等多元化體驗旅游。烏東茶場、科委茶場、烏江茶場等已經逐步成為茶文化旅游賣點。
打造全省茶葉強縣
目前,記者了解到該縣建有“銀球茶”園面積14.78萬畝,可采摘面積8萬畝。去年,該縣實現茶葉綜合產值8.7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茶葉產業收入達1733元。
站在新的起點,雷山縣規劃茶葉產業發展的新藍圖:到2020年,全縣茶園總面積達20萬畝以上,實現綜合產值15億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茶葉收入4500元以上,把“雷山銀球茶”和“雷公山茶”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品牌,把雷山打造成為全省茶產業強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