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上次與王系松見面是在前年清明節,那時他是一個人回來。身體看上去不太好.2015年7月21日—24日,他攜帶妻子馬聚珍和小兒子王瑞專程開車回來,今年,他的身體看上去還比較好,74歲高齡看上去還精神抖數,與他相處的這幾天,覺得他對家鄉非常思念,那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小路、河流……·等等。
這次與他相處2天,將他的言行記下錄來,更好地鞭策自己,也許這里也是對他的一種崇敬吧。
五里牌變化真快
這次,王系松攜家人回來,是專程開車來的。21日下午4點,他的車從貴陽趕到青溪五里牌。車停下后,他很高興地說:“五里牌變化真快。前年我來的時候路沒有鋪得這么好,十字路口也不是花園,前面的幾家大超市沒有······”接過他的話,我告訴他:園區自從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以后,近三年來,不但在招商引資上取得很大成績,而且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城鎮變化很大,五里牌至岑鞏的城市主干道已開通,綠化、亮化也陸續完成,產業大道也完成,形成了交通網絡,和城市沒有什么區別;高速鐵路已通車,在三穗有車站······還有,去夏家河的路也通過一事一議項目完成了硬化,開車回去很方便了……
聽了我的介紹,他老人家忘記了坐車的疲勞,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邊看他邊給我擺古:五里牌這地方以前很窮,沒有人家,人家就只住在登高棚和塘邊,路也不好走,盡是黃泥巴路,特別是下雨天,有時一腳下去就見不到鞋子,通過這里的只有一條馬路,那就是現在的國道,在修“八七四”后,在去邱家坳、大樹坪一帶也有了毛馬路,那時的路實際上只是比小路寬一些,路面很不好,晴天車子一過,就留下一條飛龍,雨天,車子過時,行人要躲到很遠的地方,要不然,會被搞得一身泥,會把你搞得一身“花衣服”,現在變化真快。
看完路后,回到五里牌,“我們留個影做紀念吧”,王老說。 “馬上到園區管委會辦公樓了,到那里去照幾張”, 我建議。來到管委會辦公樓前,我們相繼照了很多合影,他與愛人也單獨拍了幾張。
還是家中的洋芋絲好吃
22日,中飯是在他老家夏家河吃的。
為了吃好這餐飯,家里人想了很多辦法,炒了很多菜。家中侄子特地宰了只斗雞,我們也從五里牌賓館專門燉了一鍋牛肉,另外,除了炒待客的土雞蛋、臘肉外,還炒了毛辣醬、洋芋絲。聽說他回來了,寨上的大人小孩都來看他,中餐有兩桌,我與王系松坐一桌,都喝了一點小酒,邊喝酒、邊吃菜。當我們將雞肉、牛肉夾給他時,他說到:“少點肉,吃點洋芋絲,洋芋絲好吃”。
邊吃他邊說起關于洋芋的故事:小時候,由于是30多人的大家庭,都在一個鍋里吃飯,家中分工也就較明確,男的負責外面的活路,女的除幫勞動力做外活外,還得招呼畜牧、莊稼。家中主內的是位賢慧能干的二娘。小孩負責讀書,大人們總是說如果讀書不消(成績不好)就要回來做活路。我是小孩同輩男性中的長子,由于好學,成績好,二娘格外對待我,吃飯時是給我開小灶,他們吃雜糧,給我單獨用一小罐煨白米飯,吃的菜中,我的碗中會時不時有蛋(敬是蛋湯、或是炒蛋),看其他兄弟姐妹經常是吃洋芋,因為洋芋可以放得久,而且有冬洋芋、春洋芋,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洋芋切成絲炒起很好吃,每次切完洋芋絲后,二娘會將洗洋芋絲的水晾干,就會有很多白面粉,白面粉積多后,再來煎成洋芋粑,更好吃······。
寧夏也有洋芋,但那是大的,不是本地洋芋,還是家鄉的洋芋絲好吃。晚上吃飯,我們又炒了洋芋絲。
羊坪也是我故鄉
22日,吃完中飯,我們想他的墨寶,早早地將筆、墨、紙、顏料和繪畫所需的東西準備好,將紙拆好,象小孩子撒嬌地要他給我們畫幾張畫。
今年,他身體雖然比較好,但畢盡是年過古稀之人。為了方便他畫畫,我們將桌子抬在屋檐坎上,將紙鋪好,沒有調色盤,我們就用吃飯的碗。都準備就緒后,他開始畫了。第一幅畫要畫什么呢,我們都爭先給自己畫。誰知道他說:“我先給羊坪鎮畫一幅,羊坪28號的運動會我去不了,就畫一幅給他們,羊坪也是我的故鄉”。
吶悶,夏家河屬于青溪鎮,羊坪又怎么是他故鄉呢,青溪是故鄉才對呀。后來他告訴我們,小時候上完私塾后,就到羊坪龍塘小學去讀書,他是龍塘小學首屆畢業生。
第一幅畫他是畫了一幅斗方梅花。自長大以來,還沒有親眼見過他畫畫,以前送給我的,是他在寧夏畫好寄過來的。今天能親眼所見,甚是高興。只見他大筆一揮、一折、一彎,一枝梅花樹干就畫好了,接下來是調顏料畫梅花了,先將紅色顏料放在碗中,用細毛筆醮一點清水,在碗中調出適中顏色,在樹干上適中地方點上,有滿開的,有含苞未放的,紅色點好后,再調一點黃色,在紅色花瓣上畫上花芯,不一會,一樹梅花畫好了。
題上:祝羊坪鎮第七屆運動會圓滿成功,王系松。
看望三位老人家
親戚老人中,有三位是他非得要去看望的,一位是住高寨巖94歲的舅父吳勝洪,一位是住老文溪97歲的二姑媽,另一位就是住胡家園的木蘭姐了。
黃木蘭是我媽,為了不讓王老走路,22日上午,我將媽接到夏家河,陪他吃中飯。見到木蘭姐,王系松夫婦與他交談起來,又是問身體狀況,又是問飲食狀況,三位老人還不時談起年輕時的一些往事,往事中有辛酸的,也有快樂的,夫婦二人接起木蘭姐在夏家河古橋上聽聽水流聲,看看橋頭的那幾株老柏樹。
下午,三位老人又到高寨巖看望老舅父,舅父病了,系松來到老人病床前,握住老人的手,噓寒問暖,吃得怎么樣等。兒時的系松,大部分時間是在舅父家度過的,與舅父有著深厚的感情。老文溪二姑媽家是24日才去的,當天去當天回來。
《鎮遠報》就是我的家書
王系松是很早就離開青溪離開鎮遠的,雖然現在的通信暢通,但要更多地了解家鄉,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還是靠《鎮遠報》。
鎮遠史志辦每次都會按時將《鎮遠報》寄給王老。22日下午,從高寨巖過來到我家,走進門,他就問我是否訂有《鎮遠報》。我說“有,但這期還沒有到”。他說:“你就找一份上期的給我看吧”。我找了一份7月10日的《鎮遠報》給他,他拿著報紙,逐一仔細看完。
他說:“《鎮遠報》就是我的家書,我了解家鄉,就是《鎮遠報》,非常感謝鎮遠史志辦每次都按時寄給我,讓我見到了家鄉的親人,聽見親人的聲音,感謝他們沒有忘記我”。
25日,老人又回去了,祝他們一路平安。(吳再順)
(王系松:青溪鎮大塘村夏家河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員、寧夏文史館館員、寧夏文史館書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