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往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的游方街行走,朝東引寨鵝卵石的寨道上去五十米,左拐彎十來米,便找到了穆修和銀飾坊,40歲的穆修和看起來更年輕,短發濃黑,額宇亮堂,喜歡與人談笑風生。
穆修和說,到了他這代,就是有名的“銀匠之村”控拜家族第六代銀飾鍛造傳承人了。
說著,穆修和拿出銀元,先吹火熔銀,再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銀條,然后通過錘、敲、壓、剪、刻、鏤、磨、雕、焊、洗等工藝,一個工藝精美的手鐲就展現在客人面前,讓在場人驚嘆不已。
穆修和的作品《銀絲蓋碗》
穆修和初中畢業后,就跟父親學徒,由于生意不怎么好,便奔往上海、江蘇務工去了。而讓他靜下心來研究銀飾鍛造技藝的是在2008年,那年,他在貴陽與本村銀技大師楊文斌切 技藝后,就喜歡上了當地的苗族銀飾文化。后經楊文斌介紹,穆修和走進貴陽一家銀飾公司,當手工師,月收入3000多元,這一干就是三年。
在此期間,公司拿他制作的產品去參加“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會一寨能工巧匠選拔大賽,結果拿了個二等獎。穆修和十分興奮,更加刻苦鉆研技藝,后來還成為貴州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由于名聲大振,凱里有家公司愿意拿出月薪上萬元把他挖走,他卻婉言謝絕。
其實這時候,穆修和已有了新的計劃:“為別人打工過不了一輩子,還是自己來創業當老板。”
2013年,穆修和帶上家屬回到西江苗寨開了家銀飾坊。穆修和開店選址與其他銀匠不同,別人紛紛搶占大街開店,他卻選擇在當地有名的農民畫家李玉福家,給出的理由是:清靜,能精力集中,讓技藝得到提高;與畫家交流,能視野開拓,加工產品有故事。
穆修和在塹刻銀飾品
穆修和說,加工出銀飾品,賺錢不是作為唯一的目的,看中的是技術含量。別人利用機器大批量生產,他卻千錘萬錘用手工來完成。
“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不能被現代機器毀掉了!”穆修和有些遺憾又有些期待,“如果有學徒,我還適當可以給他開工資!”
據穆修和介紹,銀飾工藝的好壞最主要是看鏨刻、花絲和焊接,只要具備了這三樣絕技,別人自然會封你為“大師”級別。
特別是塹刻,所用的工具是一把小錘和若干支鏨子。鏨頭有尖、圓、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多種,根據需要選用。還要有相當的控制力,輕了紋路不突出,過重又容易錘破,一旦手握塹頭,往往都是一呵而成,鏨刻出精彩的云紋、犄紋、龍鳳、卷草、花鳥魚蟲等紋飾,條紋分明。
銀壇
而焊接工藝最需要技巧,焊接的方法、焊藥的配制、爐火溫度的掌控以及加溫的時間長短,都關系著焊接的質量。
在穆修和的理念中,一件又叫座又叫好的產品,要在腦海里構思設計一兩個月的時間,然后出圖紙,才能做到“下筆成章”。
穆修和有一件得意作品《花絲蓋碗》,花了近一個月的構思,又沒日沒夜地用三個多月的時間加工,全用花絲編結而成,在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14“中國原創、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銅獎。現在有人出價到2萬元,他還是舍不得拋售。
隨著旅游產品的多樣化需求,穆修和加工的銀飾產品呈現出花樣多,款式多。他的制作工具也由以前的20來根增加到120多根。
如今,穆修和的生意大都通過互聯網來完成,一方面把產品曬到QQ群、微信群里,供客戶選擇。另一方面又根據網絡客戶的需求來進行加工,做的是網絡訂單。
由于穆修和夫妻經營有方,又講誠信,今年年初開了家鏈鎖店。去年,穆修和銀飾坊的銷售額達30多萬元。
采訪結束時,依門望坊,銀簪、銀釵、銀梳、銀耳環、銀戒指、銀手鐲、銀鏈、銀扣、銀發卡、銀頂針、銀香盒、銀碗、銀帶扣、銀帽頂、銀質酒壺、銀鎖,等等,琳瑯滿目,光彩奪目,塹刻著穆修和的精彩人生。(潘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