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49歲黃河漢子王西廣,因小時候意外落水被救,成年后把救人當己任,默默挽救了30余名落水者的性命,近日,其善舉被披露后,引發公眾的關注。
4月3日,記者采訪中獲悉,為方便救人,王西廣自己購買的救生裝置十分齊全,但遇到突發事故時,往往來不及使用,有時甚至衣服不脫就下水救人,為了別人的生命安危,他一次次以身試險,家人也為他的安危擔心,但他只要一聽到呼救,放下手中的活或撂下飯碗撒腿就跑過去。救人已經成為下意識反應的他常說:“那是條命啊,他有難了,不救不行。”
3日,記者在河南省滎陽市黃河邊孤柏渡附近見到王西廣時,他正在自己的小雜貨店里忙活。面積不大的店里,救生衣、救生圈、救援繩索等裝備齊全,一旁的桌子上,還放著他的一些獎杯。因為常年在黃河邊風吹日曬,雖然他的皮膚有些干紅,身形也有些瘦弱,但相當健碩。
提及救人的事,王西廣便打開了話匣子。他說,自己是王村鎮司村人,救人緣于12歲那年一次意外事故。那時,他和姐姐、母親一起過河,遇到翻船,慌忙呼救時,幾名村民趕來相救,他們一家三口得以有驚無險。
“被救出來以后,家人都非常感恩,我就是從那時候起,想長大以后必須做出一定的回報,別人有困難了,遇險了,在黃河邊有啥事,我也得相救。”王西廣說,那以后救人的種子就在自己心里發芽了。
18歲那年夏天,在黃河岸邊放牲口的王西廣,見到有洗澡的村民不幸落水,就毫不猶豫地下水相救。那一年,先后救出4人。后來,他在黃河岸邊經營小雜貨生意,一直默默地踐行著自己心中的誓言。下過多少次水,他早已記不清楚,但大概算了一下,挽救的落水者至少有30多人。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1年,黃河小浪底排水排沙的時候,幾個人捕魚的人落水,已是深夜,水也很急,冒著也不行船的大忌,他開著沖鋒舟去救人。
“那時候也不考慮啥,再危險也要去啊,救人要緊。”王西廣說,救生衣、救生圈、鉤子、繩鎖、沖鋒舟,啥都有,救人方便。不過有時候,事發緊急,往往來不及使用,有時候連衣服都來不及脫就下去了。“那是條命啊,他有難了,不救不行,啥也不圖,不圖名也不圖利。”
王西廣的習慣性救人,讓妻子韋建霞也常常擔驚受怕。
“本身俺離這河邊也近,他只要聽見別人喊‘救人嘞’,‘救人嘞’,不管是正在干活,還是正在吃飯,他一聽見,活一放,碗一撂,撒腿就跑,他就去了。”韋建霞說:“他去下水救人,我也支持,可見他冒著生命危險,我心里也害怕,說實話,真害怕。那也沒法,他都成習慣了。”
為了避免風險,王西廣會經常好意勸阻人下水,有時也會遭到嗆聲挖苦。
“一般有市民、游客來玩的時候,我都跟他們說水深危險,不要帶著小孩,大人也不要下水,但有的人他不聽,有的人還反問‘這是你家的河’?一句話噎得你沒辦法接。自己被嗆是小事,他只要不出事也行,怕就怕出事后救不了。”
因此,雖然王西廣曾因救人獲得一些榮譽,比如感動滎陽十大年度人物、鄭州市道德模范提名獎、入圍2015年3月份“中國好人榜”等。但他并不覺得開心,他說,自己挽救的落水者畢竟還是少數,還有很多生命淹沒在滾滾黃河水中。希望走近黃河岸邊的游客們能聽從勸阻,敬畏黃河、遠離黃河,減少悲劇的發生。(記者 門杰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