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0%,環比上漲0.5%。時隔一年,CPI同比漲幅重回“2”時代,肉蛋菜在8月份發力。業內人士分析,年內物價溫和上漲態勢不變,達到2015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預期全年CPI漲幅3%左右”的目標壓力不大。
肉蛋菜“發力”日常消費支出增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份食品類商品價格環比上漲1.6%,遠高于其他商品。豬肉、鮮菜、雞蛋三項合計影響CPI環比上漲0.54個百分點,超過8月CPI環比總漲幅。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分析,8月份豬肉價格連續第四個月恢復性上漲,環比漲幅為7.7%,影響CPI上漲0.25個百分點。
由于部分地區高溫、暴雨天氣交替,影響了鮮菜的生產和運輸,鮮菜價格環比上漲6.8%,影響CPI上漲0.21個百分點。
受國慶節、中秋節即將到來,以及院校開學前的備貨需求旺盛的影響,蛋價環比上漲10.2%,影響CPI上漲0.08個百分點。8月下旬以來,全國雞蛋均價甚至超過每斤5元。
其中,豬肉、鮮菜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9.6%和15.9%,合計影響CPI上漲1.05個百分點。在肉蛋菜的帶動下,8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3.7%,漲幅比上月擴大1.0個百分點,消費者日常支出有所增加。
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區各超市、農貿市場里,豬肉均價較去年同期貴出2元左右。上海市民王正剛估算,他家豬肉的消費每個月比去年多了近100元。
相比之下,非食品類商品在8月份表現平穩,同比上漲1.1%,漲幅與上月相同;交通和通信、衣著、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環比下降0.6%、0.2%和0.1%,拉動非食品商品環比下降0.1%。
市場調節、季節性影響是食品上漲主因
主要食品價格疊加“發力”,使得8月份CPI同比上漲2%。繼去年9月以來,CPI漲幅首次進入“2”時代。食品價格的變動,既與市場自我調節有關,也源于季節性因素的影響。
經歷了兩年多的大幅下跌,豬肉價格仍在修復調節之中。不過,豬肉零售價格漲幅及批發價格、生豬價格已開始平穩。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豬肉價格漲幅明顯趨緩;8月下旬以來,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統計,豬肉價格從最高時的每公斤23.45元,回落到22元多;山東高青縣高城鎮致富養豬場負責人耿小強也介紹,近一個月來,該地區生豬價格并未出現明顯波動。
多地鮮菜價格走高,和氣候影響有密切關系。山東壽光農產品物流園價格指數中心經理隋玉美介紹,當地菜價走高一是因為本省及地產菜進入季節性生產淡季,市場供應量大幅減少,影響菜價抬升;二是8月份降雨頻繁,特別是北方省份出現持續性較強降雨,使得蔬菜產量受損,各品種收購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帶動批發價格出現跟漲。
與之類似,在上海地區,受高溫天氣蔬菜不易保存,及高溫、多雨天氣交織不利于蔬菜生長和運輸的影響,青菜、雞毛菜、芹菜、菠菜等葉菜價格相較7月份及去年同期,均明顯上漲。
“火箭蛋”再度來襲,更多與季節性需求有關。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總編劉心田分析,春季新補欄蛋雞8月下旬逐漸進入產蛋高峰期,蛋源短暫性緊張局面得到緩解;但中秋、國慶佳節臨近、大中學校開學等因素,促使學校、食品企業備貨需求旺盛,蛋價再度躥高。
未來食品價格仍將是主導CPI的因素
8月CPI同比漲幅較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達到了年內新高。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認為,未來幾個月,食品價格仍將是主導我國CPI變動的主要因素:豬肉價格總體持續上漲,蔬菜、鮮果等時令性強的主要食品價格在季節波動中上漲。而非食品價格將基本保持平穩,燃油及石油制品相關產品價格將下降,商品房銷售回暖帶動相關的商品消費可能增長。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也認為,盡管未來豬肉價格仍有上漲空間,但僅作為居民消費的一部分,豬肉價格上漲并不能引起物價大幅上行。同時也應關注,進入四季度蔬菜、鮮果等價格季節性變動與豬肉價格的上漲疊加,使得未來物價同比漲幅可能會比前幾個月高一些。
同時,業內人士指出,今年前幾個月CPI漲幅較為溫和,預計未來數月物價總體溫和上漲,因此,全年物價水平溫和上漲“幾成定局”。
“總體來看,預計未來部分月份同比漲幅可能高于2%。但實現全年CPI漲幅在3%左右的目標并不會有太大壓力。溫和的物價運行也為宏觀政策調控留有空間。”連平說。
-新聞分析
工業發展缺乏動力
CPI、PPI背離趨勢愈加明顯
據統計局發布數據,8月份,CPI同比上漲2%,為2014年8月以來最高水準;PPI則同比下跌5.9%,為2009年9月以來最大降幅。在業內人士看來,兩者的背離反映出經濟結構的變化,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增加的同時,制造業趨于疲軟。需要注意的是,與服務業相比,國民經濟對制造業的依賴程度在降低,因此制造業下行對整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在減弱。
國家統計局9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為去年8月以來最高水準;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跌5.9%,為2009年9月以來最大降幅,并為連續第42個月下滑。
分析表明,當前CPI指數大幅上漲主要是食品價格推動所致,而此上漲趨勢還將延續一段時間;PPI連續下行,表現出工業發展缺乏動力,貨幣政策接下來的走向尚不明朗。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學良告訴記者,這一方面是因為兩個指數各自反映的產品結構不同,CPI主要由食品拉動,而PPI反映的是工業品的價格走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工業(制造業)趨于疲軟,但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逐漸增加。“CPI與PPI背離趨勢愈加明顯,原因主要是CPI指數與當前經濟形勢并不完全吻合,而是由于一些自然的原因出現了“異動”,但PPI持續下跌反映的是當前制造業面臨下行壓力。”趙萍說。
對PPI數據下行體現出的工業發展乏力,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指出了另外一個理解角度。“隨著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和增速都低于服務業,國民經濟對制造業的依賴程度在降低,制造業下行對整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在減弱。”趙萍說,“與此同時,PPI雖然表現為工業品價格水平下降,但并不能僅憑該指數判斷整個社會的價格走勢。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價格對整個社會價格走勢的影響會更大。”
為保持充裕流動性、支撐實體經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今年已經四次降息、三次全面降準和一次定向降準。9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九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中國不會為一些經濟指標的短期波動而起舞,但也不會掉以輕心,而是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加大定向調控的力度”。
有分析認為,雖然8月CPI漲幅已經達到2%,但仍“溫和可控”,未來貨幣政策寬松取向未改,降息降準仍可期待。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即便今年后4個月CPI都保持3%的水平,全年水平也遠低于通脹警戒線,因此“對貨幣政策沒有影響”。法國興業銀行分析也認為,中國CPI上漲“不會對財政和貨幣寬松構成約束,因為這主要是受豬肉價格上漲所推動的,豬肉漲價反映的是供應短缺而不是需求增加”。
劉學良則認為,8月CPI漲幅超出預期也會導致短期內寬松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變小,“對投資的促進力度也會隨之變小。工業制造的推動力本身就弱,接下來可能面臨更加困難的境地”。
綜合新華社、中新社消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